以“互联网+”应用型教育实现精准扶贫

08.10.2015  09:31
      治贫先治本、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爱因生教育集团多年来积极参与云南的教育扶贫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全免学费;面向云南特有的7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每年招收30名学生设立民族发展扶持班,学费、教材费、住宿费全免;为民族地区捐建电教室等。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思考、探索如何将教育扶贫开展的更加精准、更有成效。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我们尝试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去审视教育扶贫工作,得到了许多新的收获。     “学什么”与“谁来教”是教育扶贫的“痛点”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抓住需求的“痛点”。而教育扶贫的“痛点”并不是硬件问题。过去开展的教育扶贫活动,大多是为贫困地区捐资捐物,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但对软件问题关注不足。     教育扶贫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什么”,即贫困地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类型的知识,应当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其次是“谁来教”,受整体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贫困地区即便增加资金补贴,仍然难以吸引到优秀的教师人才。     因此,教育扶贫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软件问题,即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等,其核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高质量、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输送到贫困地区。     开展应用型教育

    应当是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

    贫困落后地区并不缺乏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真正缺乏的是将资源变为财富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缺乏的是带领群众致富的企业。因此,为贫困落后地区输出应用型教育,培养大量实用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帮助当地群众掌握技术、技能,创办乡镇企业,是改变当地面貌的重要举措。

    2014年起,我们承担了教育部在滇西地区的“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精准教育扶贫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复制的成功模式。该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为滇西地区农村培养1000名青年优秀创业人才或致富带头人,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村籍,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适龄青年,项目由“滇西青年创业学院”具体组织,云南工商学院、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院校参与共同推进。开设课程以应用型课程为主,包括基础课、技术技能课和创业课三个模块。     其中,技术技能课与创业课均围绕实践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些青年学成后,将在家乡创办一批中小型乡镇企业、工厂,可有效开发当地资源,带动当地就业,帮助当地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互联网是推动教育扶贫变革的加速器     传统观念中,我们提倡“要想富,先修路”;而在互联网时代,则是“要想富,先联网”。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也为教育扶贫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契机。     互联网教育提倡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任何课程的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空间维度限制。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欠发达地区,能够有效地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实现教育公平。通过互联网技术,贫困落后地区可以与发达地区享受同样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习高质量的教学课程。其成本远远低于斥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为此,我们研发了中国新一代应用技术教育网络平台———“365大学”,将大量精品应用型课程上载至互联网平台,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同时我们为贫困地区捐赠了多个电教室,为贫困地区参与互联网教育提供硬件支持。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众多传统行业在与互联网融合后,都释放出了新的活力。我们相信“互联网+应用型教育”也一定能够让教育扶贫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从而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实现贫困落后地区的旧貌变新颜,让贫困地区人民真正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