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解读习近平——写在十八大召开两周年之际
2012年11月15日,举世瞩目。当天,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新一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宣告了“习氏新常态”的到来。
从2012年11月15日至今,两年时间,改革全面深化、新政密集落地;反腐力度空前、官场风气渐变;外交软硬皆施,大国风范凸显。履职两年,承载着13亿人民的中国梦、改革梦、法治梦、幸福梦,习近平用实际行动努力让百姓梦想成真,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背后,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和“夙夜为公”的工作状态。
这两年,有开心、有痛心、有决心、有信心,他既是强力推进改革和反腐的“硬汉”,又是喜欢足球、跟大家一起吃包子的“习大大”。 盘点他履职两年的喜怒哀乐,还原有血有肉的“大大”,我们用“心”来解读。
最开心的事:百姓过得好我就开心
在履职伊始,习近平就沿着二十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之路考察工作,从深圳、珠海到佛山、广州,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当他询问当地百姓“你们过得好不好”,很多人都说好时,习近平笑着说道:“你们过得好我们就高兴”。
确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习近平这两年的工作着力点。
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他表示:“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习近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去庆丰包子铺和百姓一起吃包子,他在雾霾天去南锣鼓巷,不戴口罩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他在教师节去北师大看望师生,听到学生询问“总书记,我叫您习大大可以吗?”,他坚定地说“Yes”。
我们看到,两年多来,他走向田间地头,和老农共话桑麻,和拖拉机手谈发展;走进校园,了解大学生求职路上的喜忧;走进洪水过后临时搭起的帐篷,走进棚户区低矮的土房……他静静地倾听、细细地询问,零距离了解民情民意,了解民生需求,为中央的大政方针不断校正着方向,让国家的决策措施真正做到“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
每当和百姓在一起时,总能看到他“腼腆”的笑,因为在他看来,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最痛心的事:高干落马 食品安全
这两年,最让习近平痛心的事莫过于多名高层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相继落马。在2014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坦言,党培养一个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年,一些干部包括一些相当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因违犯党纪国法落马,我们很痛心。我们中央的同志说起这些事都很痛心,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在痛定思痛后,他直面问题,深刻反省,习近平指出,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一些人不知不觉就被人家请君入瓮了。
为此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
于是,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等一系列举措陆续出台。
除了痛心官员腐败,食品安全也是他的痛心点。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及食品安全问题时表示,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再加上有的事件被舆论过度炒作,不仅重创一个产业,而且弄得老百姓吃啥都不放心。“三鹿奶粉”事件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老百姓还是谈国产奶粉色变,出国出境四处采购婴幼儿奶粉,弄得一些地方对中国人限购。想到这些事,我心情就很沉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习近平重拳治理,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用法律刚性保障。
最有决心的事:改革 反腐 作风建设
以改革的方式推动发展、促进转型,以攻坚克难、踏石留印的作风开展工作,这是两年来习近平给全社会留下的深刻印象。
十八大召开前夕,社会上基本形成共识:改革进入深水区。民众对“深水区”的理解是,你好我也好的改革越来越少,接下来的改革,将不会让所有人满意。甚至有些改革,普通民众自己都会产生分歧。比如,在“房价该涨还是该跌”上,有房的和没房的民众看法迥异。
这意味着,改革不仅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还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尽管“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诸如此类的话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及。
“凡是认准了的事情,作出了的承诺,不管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大,一定会全力推进,让人们看到成效和希望。”这是百姓对他的印象。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改革新蓝图。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则给出了“施工方案”。方案中,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被外界称为30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为三中全会决定的落实,穿上“法治的铠甲”。
号令统一,改革大步向前。两年来,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势推进。单独二孩、废除劳教、新型城镇化、收入分配、户籍、纪检等领域的改革,或已经实施或揭开面纱。政府简政放权取得实效,去年以来,发改委取消和下放了44项行政审批事项,需报中央管理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就连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军队改革也提上日程。让海内外看到了党中央真刀真枪触动利益“奶酪”的坚定决心。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又尤以反腐最难,习近平在履新之初,便作出了“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
当公众开始观望这到底是一阵风,是新官上任作个姿态,还是真正的铁腕反腐、长期反腐、制度反腐时,一场“反腐风暴”正席卷而来。
两年来,梳理习近平的反腐成绩单,“打虎拍蝇”,剜除毒瘤。从李春城、刘志军,到薄熙来、徐才厚,再到周永康,一个个大“老虎”被拿下,查处级别越来越高,落马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从“科长”到“村长”,从“迟到早退”到“服务态度”,一只只群众身边的苍蝇被拍扁,“蝇蚁之事”不再是漏网之鱼,只要违犯党纪国法,一样严惩不贷。
很多网友在评价这场反腐风暴时表示,从高层反腐的言行看,这一次是动真格了。不是突发奇想和权宜之计,而是周密的安排与持续的行动;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树立权威,而是要彻底地刮骨疗伤。
与此同时,一系列制度建设扎实推进。比如,“八项规定”、“反四风”、制度化的中央巡视,渐成常态。
在习近平治下,开会座谈发言短了、空话少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访民情、办实事的多了,公务员不再是外人看来的“安逸”工作,“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再难糊弄过关,逢年过节收红包摆宴席也不再被允许,禁令让党员干部感慨“为官不易”的同时,却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人民期待”的决心。
最有信心的事:国际舞台凸显“大国范儿”
在国际舞台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外交举动,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两年,他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公共外交、领事保护等六大方面展开全方位外交,倡导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积极稳固和拓展大国关系是习近平外交开局的主线。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访首站选择俄罗斯,显示了双方对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视及这一关系的特殊性和战略性。紧接着,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和圣彼得堡两次会晤,一致同意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明确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不打领带”的历史性会晤,开启中美“跨越太平洋合作”新篇章。
而当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时,习近平亦不慌不忙,用“习式太极”绝招——“世界再平衡”应对之:强化、改善与俄罗斯、印度两大邻居的合作关系,发展、平衡与中亚、韩国、东盟国家间关系;推进、巩固与欧盟及欧洲重要国家间的经贸关系;继续扩展、深化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和实体合作;不失时机地全面进入拉美这个美国传统“后院”。
出访时,习近平和当地民众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和各国元首也像老朋友般在一块儿谈心、聊天,但一旦触及核心问题,绝不含糊。在处理与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的领土、领海争端时,习近平一改往日韬光养晦、被动应对的传统方式,采取了包括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海空常态化巡视钓鱼岛、对菲坐滩废舰实施隔离限制等前所未有的强势举措,维护疆域主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习近平“强势而不强硬”的表述,为未来中国外交定下了基调。
去年3月始,他的足迹已遍及亚、欧、非、美四大洲许多国家,用中国独特的方式,广结、深结世界朋友。他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力主新安全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倡议“一带一路”构想,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合作共赢的大国风范跃然纸上。
有网友评论说,习近平在世界舞台上的自信和担当,唤醒的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胸怀和认知,探索的是彰显世界大国风范的战略和路径。
两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只是短暂一瞬,但给了中国人民敢于做梦的机会,能够做梦的平台,让我们觉得这个梦真实可触、并非空中楼阁。中国梦,如今渐行渐近。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景玥)
[编辑: 刘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