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入存款保险时代
中新社北京电 中国即将正式迈入存款保险时代。3月31日,中国《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公布,并将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此前,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历21年积累和等待。
“有些出乎我们意料,大多数意见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态度是一致的,认为这一条例保护了存款人利益。”中国人民银行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去年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随后收到500多条书面意见,从意见反映情况看,还是比较平稳的,“时机已经成熟”。
正式迈入存款保险时代的中国银行业,传递出哪些信号,又有哪些疑虑得到解答?
“50万以上存款怎么保障?”这是人们的一个疑虑。
“《条例》将最高偿付限额设定为50万元,可以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存款人特别是中小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稳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当然,大额存款人并非不受保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称,一方面,大额存款人有一定风险识别能力,存款是有保障的;另一方面,即使个别银行出现问题,一般先动用存款保险基金,促成合格的投保机构去收购问题银行,由健康的银行承接问题银行的存款,从而实现对存款的充分保护。
“有了存款保险‘保底’,中国银行业会不会出现‘破产潮’?”这是另一个疑虑。
“这并不意味银行会出现破产潮”,中国人民银行一位负责人肯定地对记者表示,相反,由于存款保险条例的存在,银行能更稳健,不会因为谣言而有“风吹草动”。
这位负责人直言:“即使出现问题,也是破银行股东的产,不是破存款人的产!问题银行的股东要么选择补充资本金,要么出局,由优质机构接手。”
宗良也表示,迈入“存款保险”时代后,有助于风险的早发现、早解决,防止积重难返。“既保护了存款安全,又完善了中国问题银行的退出及处置机制,倒逼银行改善经营管理。”
“存款保险不利于小银行发展?”这样的疑虑也不在少数。
答案恰恰相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是发展民营银行、小银行的前提和条件,可以通过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稳定存款人的预期,进一步提升市场和公众对中国银行体系的信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是民营银行的一次发展机遇,将对大型国有银行的国家隐形担保转变成一种面向市场的保险制度,参保银行的地位是等同的。过去,人们觉得把钱存进资金雄厚的大银行更放心;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将钱存进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对储户、尤其是小储户来说几乎没有区别,这无形中增强了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心,提高了民营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迈入存款保险时代,正在不断深化的金融改革,亦再添“安全网”。
陈雨露表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存款类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多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在识别风险和纠正风险中的作用,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加一道制度屏障,有利于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总体能力。
魏加宁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推出作为配套制度环境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和市场约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更好的微观基础,还有助于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解除后顾之忧。
宗良也指出,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缓解限制资本进入银行领域的监管顾虑,有助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各类银行公平竞争、均衡发展,保障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