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救人“群像”折射“向善求真”育人校风
中新网长沙7月6日电 题:中南大学救人“群像”折射“向善求真”育人校风
记者 刘柱 通讯员 王轩 陈文
中南大学商学院本科毕业生秦丹丹带着培养她、涵养她四年的中南文化和精神,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不管我将来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传递中南正能量是我的责任。”秦丹丹离开母校时承诺。
今年4月7日,秦丹丹在一公交车站看到一名陌生女子晕倒在地,立即为其撑伞遮雨陪护,直到救护人员和家属到来。她的善举被路过的市民用手机拍下上传至网上后,引发网友点赞潮,被赞为中南“最美女生”。
“这真是一件小事,不值得一提。”秦丹丹说,“这应是每个中南人固有的爱心、责任、善良和担当。”
秦丹丹的大学四年,就生活和学习在有爱心、责任、善良和当担的“中南模式”氛围中。
秦丹丹掰着指头告诉记者,仅她就读的商学院,就先后有郑传均老师在桂林勇救落水女童、王超老师停车救人、班长林海燕在银行实习时背着晕倒的客户到医院救治……“这种力量感染了我,也激励着我身边的所有同学”。
榜样的力量同样激励着尹琨。今年3月,即将毕业的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尹琨,搁浅毕业论文必须做的科研实验、冒着不能毕业失去已签约工作的危险,勇敢地捐献骨髓并向所有人隐瞒,直到学校收到红十字会的感谢函,学校才知道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一名千里之外的“80后”年轻母亲的生命。
“十个点完全配型成功,突破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一条鲜活生命,如果我不救就没人能救了,我没有理由拒绝捐献。”因怕家人担心阻止捐献,尹琨没有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和身边的老师和与同学。“在我之前,学校有过两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案例,他们就是我的榜样,这更加坚定了我捐献的决心。”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认为,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可以带动一大片,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道德高地,理应肩负起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责任。“中南大学之所以典型人物和优秀事迹频出,是一代又一代中南人积淀起来的优良文化和精神为其提供了沃土”。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一种文化积淀一种品格,优秀品格才能涵育高尚的行为,在同一所高校,短时间内能连续集中发生多起救人事迹,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正是这种有凝聚力的中南文化和精神,吸引了更多优秀学子来中南大学深造。
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杨杨告诉记者,他本硕在外校就读,之所以到中南读博就是慕名中南大学的文化和精神。他说自己至今还牢记着开学典礼上张尧学校长阐述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
今年4月16日,杨杨等6名博硕生调研团在益阳市七子浃村调研时,发现一名50岁的农妇不慎坠入河中,他和另外一名同学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河水暴涨的河中,与4名在岸的同学携手把农妇救上岸,并通过现场急救挽救了她的生命。
“作为一名医学生,救死扶伤就是我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导师一直这样教导我的。”杨杨很庆幸的说,“我有幸能成为中南大家庭中的一员感到很自豪。”
“拯救每一条生命,维护每一个人的健康,已内化为我们终身的职责。”调研团救人者之一、博士生秦露露在中南大学度过了9年学习时光,“中南大学的校风已深入到中南学子的骨髓中,成为学子的一种精神力量。”
记者了解到,就在最近的5月8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薛志敏教授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救治癫痫症患者、6月16日中南大学辅导员于谦救助倒地受伤的路人……这样的正能量仍在不断传播。
“这样的事迹,不光发生在某个学院、某个老师或某个学生身上,而是全校性的。”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高山表示,“好人好事在学校发生得太多了,我们都认为这是该做的事情,已成为师生的一种内化自觉行为。”
高山认为,中南大学这种自觉的链式救人事迹,折射出校风对师生产生了标杆效应,对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不仅要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更要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精神,为国家培养有德要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