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两型社会 湖南五年间从“盆景”到“花园”
筑梦“两型”,花开有声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赢得一个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
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进入第二阶段,“两型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5年间,湖南率先形成了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两型社会”建设从理念到实践、从“盆景”到“花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处处皆两型,人人可两型
走进长沙望城区桐林坳社区的银孔围村组,只见马路干净,庭院整洁,美丽的鲜花点缀在窗台上、篱笆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鲜花盛开的村庄”,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组。
依靠群众的智慧,这里的环境改造“不挖山、不填土、不拆屋、不砍树、不要钱”;村民自制垃圾分类竹屋、竹制晾衣架、五星竹花篮、竹制宣传牌……美化了环境,又把竹产业打响了品牌。
这样的“两型社会”范本,在湖南数不胜数。
2011年,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工委、管委会开展两型示范创建,陆续制定出台16个两型标准和66个节能减排标准、两型地方标准,两型社区、两型村庄、两型机关、两型学校、两型家庭遍地开花。
初步统计,全省470多万小学生踊跃参与“争创两型小先锋”;1000多万青少年参与各类两型公益活动;有1700多万家庭重拎菜篮子、布袋子,使用节能家电、节水器具和高效照明产品,实行垃圾分类、旧物回收……两型理念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广泛传播。目前,省、市共培育两型示范创建单位(项目)942个,创建区域从最初的长株潭3市扩展到全省14个市州,涵盖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
制度做保障,改革添活力
5年前,湘潭市荷塘乡还是荒山野岭;如今,在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发展驱动下,这里亭台楼榭幽雅,名花异草生辉。
如果从空中俯瞰,盘龙示范园正是长株潭中心地带、522.9平方公里“绿心”中的一个绿点。
推动“两型社会”向纵深发展,必须创新机制、完善制度。
2012年,我省密集推出了绿心地区保护条例、湘江保护条例、韶山风景名胜区条例,开创了全国立法保护一片林、一条河、一座山的先例。
打出组合拳,以工业准入退出提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政府两型采购等为重点的十大改革,牵住了试验区改革的“牛鼻子”,为“两型社会”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排污权交易2011年在长株潭启动试点,从2015年1月起,已在全省所有工业企业实施。
2012年2月,长沙率先打破“一刀切”水费模式,全面推行阶梯水价;7月,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12月,长株潭试行居民阶梯气价。目前,居民用阶梯式水、电、气价格制度改革实现了全省覆盖,非居民水、电、气超定额累计进加价政策正在推进。
“试水”绿色GDP评价。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经济社会发展3个方面,设置单位GDP用地和能耗、国土开发强度、生态用地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清洁能源使用率等39个二级指标,定量分析评判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决摒弃污染的、黑色的、带血的GDP。
促节能减排,助转型发展
“过3年你们再来看吧,坪塘将成为长沙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时任长沙市岳麓区两型办主任郑平2012年对记者发出的邀请,在3年后果然变为现实。
坪塘,这个曾被当地人调侃为“有黄烟、黑烟、白烟、蓝烟,就是看不到蓝天”的工业重镇,近年退出所有水泥、化工等涉污企业,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一批旅游项目。曾经开采石灰石留下的200亩大矿洞,正在变身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地下滑雪场。
产业之变,赶走了污染,创造了经济效益,留住了人们的欢声笑语。背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2012年底,我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在长株潭试验区范围内重点推广新能源发电、城市矿产再利用、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十大清洁低碳技术。目前已组织实施800多个重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华丽转型,一批节能环保企业、产业基地加速成长。
首创政府两型采购模式。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政府采购总规模可达到1.6万亿元,其中两型采购将超过4800亿元,可带来9600亿元的社会需求。
用严格的标准和执法倒逼企业节能减排。如省经信委发布工业企业主要产品能耗控制指南,对7个行业43种产品的104个用能工序实行能耗控制,并作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依据。
据统计,2010年,我省单位GDP能耗为1.17吨标准煤/万元,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36吨标准煤/万元;2014年,单位GDP能耗为0.74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65吨标准煤/万元。
从2011年至2014年,我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9%,而能耗则以年均11.4%的速度下降。全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超进度完成。
相关专题: 春色满洞庭——湖南“十二五”成就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