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26.05.2015  13:08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国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通过调查我们县企业的外来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发现,有三种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薄弱环节,这些特殊群体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为此,很有必要了解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谈谈解决这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出现了变化,主要是祖辈负责教育。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儿童比较溺爱,致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同时,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大多数父母觉得在外淘金赚到了钱,但又觉得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又怕孩子吃苦,被人瞧不起,所以拼命用金钱和物质进行弥补,这样时间长了会养成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和父母的血汗钱,最后形成不良习气,严重扭曲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流动儿童。

目前,流动儿童父母无固定住所、无长期稳定工作和生活打算,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县城,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较大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多数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流动儿童居住条件狭小。通过走访流动儿童家庭住房面积多为30-60平方米,其中90%的住房来源是租借,有的流动儿童家庭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流动儿童在家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学习房间,家里甚至连孩子做作业的椅子都没有。平时的饮食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由于流动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交环境等方面经常发生变化,使儿童始终处于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学校、学生当中,缺少与周围同学的交流,会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另外,进入新学校后,个别同学的歧视使他们心理压力剧增,以至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社会的潜在问题。  

(三)单亲家庭儿童。

因为父母关系的分裂,必然会带来家庭的矛盾,孩子时时处在父母的矛盾环境中,有的父母把家庭矛盾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使孩子每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长期的生活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儿童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单亲儿童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经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或继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这样会逐渐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危害性。有的儿童还可能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二、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策略  

广泛宣传,为开展特殊群体儿童家教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媒体传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制作专题科学家教节目,广泛传播家教知识,要提高学校对特殊群体儿童的针对性教育,立足乡镇和社区,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关心特殊群体儿童教育问题,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一)教育好留守儿童,首先必须了解他们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引导。

所在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等,要通过谈心、单独辅导、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及时和孩子进行电话谈心,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并且抓住时机,及时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使留守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父母的关心帮助下,健康成长。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促进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另外,还要求孩子的父母与班主任、代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老师也要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计划的地进行教育疏导。  

(二 )充分运用电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级媒体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使之家喻户晓,让流动儿童少年入学的意义深入人,以此增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等单位对改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的责任感和流动人口对子女义务教育的重视,自觉维护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尽量设有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要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教育、公安、财政、计生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加强对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转学、升学、学籍等工作的管理,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抓好流动儿童少年的受教育工作,同时提供信息咨询、进行指导。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守、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三)单亲家庭的儿童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别人的理解和关爱.

学校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些需求,在班级中创设亲情创造氛围,用亲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和适当的赏识,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怜和温暖。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儿童也不例外,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则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格外的表扬,多鼓励,少指责批评;多温情,切忌冷漠。兴趣是做事的动力,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单亲家庭的儿童往往遇到的挫折相对较多,教师要教育儿童正视挫折,勇于面对,用一些名人成长的事迹激励他们,使他们敢于挑战逆境,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同时,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儿童自信心,如果我们不能即使挖掘和培养,就会失去教育转化使其发挥特长的机会。单亲家庭儿童在班集体有几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同时也要教育提醒他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儿童的群体生活正常,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也要积极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从中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人与人的和谐,以致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总之,开展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必须不断研究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新问题,才能使家庭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家教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教工作,才能使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让这些特殊群体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爱与关怀。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可能还将继续扩大,特殊群体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做出新贡献。让每一朵祖国的花朵都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潇湘女性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本站文章,请联系本站,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