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单独配置信贷规模3800亿投向“三农”
中国农业银行单独配置信贷规模3800亿投向“三农”
中国农业银行近日发布2015年中报。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将服务“三农”作为战略重点,突出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水利、城镇化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新增县域贷款1618亿元。
农行“三农”业务总监赵忠世介绍,今年在全行信贷规模与上年持平的情况下,农行安排“三农”信贷规模高达3800亿元,较上年增长21%。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农行就开始按照“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2—3个点的标准,单独配置“三农”信贷规模,有效保障了“三农”业务的发展需要。
谋创新,紧盯“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迅速。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已有平均种植规模200亩的家庭农场87.7万家,平均种植规模50亩的种田大户31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如何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信贷资金的新需求,迫切需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赵忠世表示,“直面新需求,农行这几年来集中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贷款准入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近几年随着规模经营发展而新出现的,要服务这样一批新的贷款对象,首先要从贷款通道上让它能够准入。第二,担保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担保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行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的政策指导做了一些创新,比如土地经营权抵押,探索利用专业大户经营土地上的附着物,如大棚、设施等,以及以大型农机具进行抵押。今后还会进一步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等方式。第三,贷款额度问题。我们过去对农民的贷款,单户额度一般控制在5万、10万,高限不过30万元。但现在有的规模经营主体承包土地达到1万亩、2万亩、3万亩,过去的贷款上限额度满足不了需求。农行现在明确规定,家庭农场贷款额度最高可以达到1000万元。”
面对不断涌现的“三农”新主体和新需求,农行还研发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油茶贷款、农机购置贷款、水利建设贷款、农村土地整治贷款等一系列产品。目前,农行“金益农”品牌下“三农”特色产品已达138项,基本能够满足“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
从去年7月份开始,农行在全国金融同业率先出台全国性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16.3万户,贷款余额317亿元。
建机制,三农事业部试点将覆盖所有县域支行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如何服务好“三农”这一世界性难题,农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总经理冯延成认为,“农行横跨城乡两个市场,机构一半在城市一半在农村,员工也是,那么做好‘三农’业务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安排。”
农行于2008年启动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目前已扩大至全国19个省20家一级分行下辖的所有县域支行。截至今年3月末,试点三农事业部的20家分行县域贷款余额2.35万亿元,较2008年改革试点前增长124%,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增幅27.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县域存贷比由34.7%提高到49.6%。冯延成说,“这20家试点行,收入成本比降低了10%,不良率连续下降,资产回报率1.2%,基本实现了社会责任和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以及‘三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在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和考核激励约束等6个方面实行单独管理,国家还对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实行监管费减免、涉农贷款营业税优惠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三项扶持政策。
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农行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到所有县域支行。冯延成表示,“接下来,将按照总行的要求,把2089个县域分支机构全部纳入事业部管理。”
拓渠道,传统金融搭上互联网快车
“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移动通讯及大数据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客户分布广、笔数多、额度小和使用频繁等服务难题,在成本控制、风险识别、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对克服‘三农’金融服务问题具有独到的优势。”农行农户金融部总经理常亚峰表示,农行也在将“互联网+”融入“三农”金融服务。
但常亚峰也认为,目前来看,在农村单纯用互联网模式解决所有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多种形式相结合。目前农行在农村地区正努力构建人工网点、自助银行、“金穗惠农通”工程机具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四位一体”的服务渠道体系。“农行通过‘惠农通’工程的延伸来提供服务,利用‘卡+平台+代理服务’的模式,包括生产、生活等金融服务,同时解决支付问题。”
据介绍,农行还研发上线了“E农管家”“银讯通”“四融平台”等,并与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其中“E农管家”面向县域生产流通领域提供电商、便捷支付等服务,把生产商、批发商、农家店和农户连接起来,实现农村与城市商品的双向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