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监测显示部分车载充电器存在短路、起火、爆炸等重大安全隐患
如今,很多人都在车里配备了车载充电器,方便随时给手机、PAD等电子产品充电。但是您知道吗?劣质车载充电器带来的不是方便,而是危险。
近日,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对车载充电器开展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部分车载充电器存在短路、起火、爆炸的重大安全隐患。
车载充电器其实并不简单
据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工程师钟成剑、朱乃榕介绍,常见的车载充电器是依托于车内蓄电池供电系统,将蓄电池提供的直流电12V(普通轿车)或24V(普通汽车)通过DC-DC开关降压技术转换为5V直流,用于给电子产品充电。
小小的车载充电器,其工作原理比我们想得要复杂。DC-DC开关降压技术主要由电源管理IC及简单的外围电路(若干电感、电阻以及电容)完成。由于汽车电子系统中存在着比普通电路环境更为严重的瞬态尖峰电压、开关噪声干扰以及电磁干扰等问题,对车载充电器的可靠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数量巨大的生产企业,也使得车载充电器行业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从价格上看,车载充电器的售价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从功能上看,体积小,充电速度快已是“标配”,不少产品还增加了附加功能:如数据交换;GPS定位等,再加之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多样,车载充电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就成为必然。
车载充电器有6个主要风险源
本次风险监测,技术人员通过对车载充电器的安全风险监测与测试结果分析,梳理出了车载充电器的6个主要风险源。
一是带载能力风险源。降压芯片对于车载充电器的安全至关重要。如果使用了劣质降压芯片,一旦要求大电流充电时,就会因为负载阻抗过小,导致车载充电器输出端近似短路,电路异常,损耗发热极大,最终导致电路击穿或者内部起火。
二是过电压强度风险源。如果电路设计不合理,车载充电器就会因为无法承受过电压而击穿发热,可能起火引燃。测试样品由于缺少采样电阻,导致其无法正确判别输入电压,输出没有限流,产生大量热损耗,引发着火。
三是外壳阻燃风险源。外壳高阻燃性对车载充电器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性能指标。目前市面上的车载充电器全部使用塑料充当外壳材料,塑料材质的低阻燃性在特定环境下如内部起火等,不能有效阻碍火焰蔓延。测试显示,样品其塑料外壳经过火焰燃烧后已经面目全非,基本烧尽。
四是正常温升风险源。由于长时间日照等原因,车内温度会不断升高。车载充电器在承受长时间高温后,内部元器件的性能和寿命普遍降低。测试结果显示,多接口大电流的车载充电器在高温环境下,极有可能产生过高温升,引起内部器件的损坏或间接烫伤等事故。
五是输出短路风险源。体积小巧的车载充电器电源接口正极部分,大多使用金属弹簧和金属圆柱组成,电源正极与负极距离十分靠近,容易造成电源输入短路,如果没有配备保护装置,就会影响整车供电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发生严重事故。
六是保护装置风险源。保护装置适用于对各种突发故障的及时处理,第一时间切断输入线路,就可以避免因过压或过流带来的潜在危害。本次风险监测发现,半数以上的车载充电器没有安装保护装置或选用的保护装置不可靠或保护装置的安装方式不当。
部分厂家故意“绕”过标准生产
针对车载充电器,我国已经发布了两项行业标准,针对车载充电器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安全特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等提出了推荐性要求。这两项标准大部分技术参数与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制定的车载充电器的安全性能认证标准相当。但由于行业标准只是指导性标准,部分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质量要求,以企业标准或套用其他标准生产。
在监管方面,由于车载充电器产品尚未列入我国3C强制性认证目录,国内也未开展车载充电器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由于没有认证规范可循,加上企业对行业标准不熟悉,目前该类产品存在监管空白,亟待采取相关措施对其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合规性进行管控。
从本次风险监测的结果看,车载充电器安全风险隐患突出,主要是因为企业对于安全性能及要求,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比如,只关注车载充电器的充电性能和外形设计,而忽视了基本的安全要求;误认为车载充电器产品都是低电压产品,在结构设计、电路设计上没有考虑电气安全性;降低了车载充电器的材料等级要求,使用低等劣质的电源管理IC及元器件等。
选购及使用建议
●不要购买价格过低的产品,低廉的价格意味着该车载充电器的制造成本较低,安全性难以保证;
●谨慎购买造型新颖,体积小巧的车载充电器,应保持理性态度;
●切实考虑自身需求,切勿盲目追求大电流和充电速度,过量电流在遇到线路故障时会产生能量危险;
●使用车载充电器时,应先启动车辆,再将车载充电器接入,停车后或使用完毕及时拔出。在雷雨天、高温、极寒环境下应暂停使用车载充电器。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