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共建架起军民“连心桥” 湘潭连续两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湘潭有退役军人20多万人,是红色圣地、兵源大市、军工重镇。近四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将之纳入全市工作大局来谋划,成绩显著,1999年、2002年、2006年、2010年湘潭市连续四届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2007年、2011年被国家连续两次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文化浓郁,开创了“军心稳、民心暖、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可喜局面。
双拥工作制度化 军心稳
为了推进双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我市2014年创新推出了几十项政策。建立了军转干部安置考核制度,从2014年开始,我市对军转干部统一实行现场考核打分和积分排名选岗安置制度,杜绝了安置工作中找人情关系的弊端,实现了“阳光安置”。
同时建立了资助参保参合、门诊医疗补助、住院医疗补助、特别医疗补助、慈善医疗援助等“五位一体”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得到全面落实。
湘潭市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开发700多个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企业下岗失业且家庭生活困难的部分复退军人再就业、医保和社保问题,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支持军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着重解决现役军人小孩上学难、随军家属安置难、干部住房难等“三难”问题。制定《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对随军子女入学入托实行“三优先”,军人子女入学率达100%。积极做好随军家属和子女就业安置工作,对未就业待安置的随军家属发放生活补贴;2010年以来,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51人,随调、随军家属183人。83%以上的军转干部安置到参公以上单位,随调(军)家属100%实现对口安置,真正做到了让军转干部、接收单位、部队和社会“四满意”;在繁华地段低价划拨土地8.2万平方米,支持部队建设湘军源小区,解决近300户现役官兵的住房困难问题。开展“抗战老兵关怀计划”,对50多名国民党幸存抗战老兵提供每人每月400元的生活援助金,直至终老;积极推行“就业安置、扶持就业、双向选择”办法,退伍安置遗留问题实现清零。
当护民先锋 民心暖
“驻湘潭、爱湘潭、建湘潭、保湘潭”,广大驻潭官兵把湘潭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积极支援湘潭的经济建设,主动承担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为湘潭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分区组织驻潭部队开展了“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系列活动,实施种植“爱民林”、创建“文明样板路”、“双带双促”和“扶贫帮困”等四大举措,助推幸福湘潭建设。市武警支队在全省率先组建了100人的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成为了全市森林防火的中坚力量。同时,湘潭军分区、预备役一团、市武警支队、消防支队等驻潭部队,还建立了35个军警民联防联治点。在扶贫帮困中,驻潭部队与民兵充分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与地方结成共建对子68个,建立扶贫帮困点152个,扶助困难户359人,帮助800余名学生重返校园。
可以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部队官兵的身影。在历次抗洪救灾、扑灭山火、支援抗旱等急难险重任务以及水库整治、堤垸修筑、光缆施工等重点工程建设中,驻潭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坚持当先锋、打头阵,先后出动兵力2万多人次,车辆3000多台次,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互办实事活动 军民一家亲
为了让退役军人更好地带头建设家乡、促进经济发展,带头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湘潭市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双带双促”活动实施意见》,建立了“双带双促”工作长效机制。并实施了“125”工程:对100名退役军人进行创业援助;对200名退役军人进行就业援助;对500名特困退役军人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
全市先后有600多名退役军人进入村支两委班子,180多名退役军人成为乡镇退伍军人之家的重要成员,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活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创办“兵之家”14个,兴办各类实体企业200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驻潭部队广泛开展扶“兵”创业、扶村惠民、扶区共建、扶残助学活动,军民在共建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赞誉。
为了在群众中形成浓厚的拥军氛围,在国家首个烈士纪念日,市委全体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军分区司令员等市级领导17人带头在市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烈士公祭活动,烈士家属、驻潭部队官兵、大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为了提升驻潭部队的文化素质,开展了“智力拥军”“科技拥军”“法律援军”活动,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湘潭大学先后为官兵捐赠图书5000多册,为驻军机关干部举办电脑培训班48期,为官兵和家属提供各类培训60多场,军分区600多人次参加了该校组织的在职培训,有力提升了驻潭部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湘潭市将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不断巩固发展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全市经济建设和军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