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人刘长细坚持手艺10多年 如今已落寞成“副业”
在树木岭东二环高架桥下,刘长细给记者演示补锅过程。刘师傅还会修鞋、配钥匙,前来光顾他小摊的大都是老顾客。陈飞 余劭劼 摄影报道
实习生 齐水霞 记者 颜开云
“手拉风箱,呼呼的响,火炉烧得红旺旺。女婿来补锅,瞒了丈母娘……”经典花鼓戏《补锅》中“铁水补锅”的场景,如今早已难觅踪影。即便是修补铝锅铝盆的补锅匠,如今也并不多见。长沙城区树木岭附近,补锅人刘长细坚持这门手艺10多年。前来补锅的居民们都说,补的不是锅,而是一个时代的回忆。
曾经:忙起来顾不上吃饭
今年43岁的刘长细是娄底涟源人,他的补锅摊在长重社区附近的东二环高架桥下。一个棕黑色的柜子,几张发旧的小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中间余出不到两平方米,这就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
“10多年前我刚开始做这行时,每天能补十多只锅,有时候忙起来都顾不上吃饭。”刘长细说,“不过,我一直是干这种铝锅铝盆的‘冷补’,不是以前那种烧铁水的‘热补’。”
“我印象中‘热补’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了。”刘长细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补锅匠挑着鼓风机、炭炉、锤子等工具走村串户。有人要补锅,补锅匠就地装好鼓风机,往炉膛里添些煤炭,风箱“呼呼”拉起,然后将几块碎铁放进火红的炉子里熔化,再倒在铁锅破洞处,在黑烟及“吱吱”声中,用工具将“补巴”打磨平整。“如果补锅匠技术不是非常好,补的地方不平整,炒菜时就要小心,否则锅铲一用力,补巴又掉了。”刘长细笑道。
刘长细补锅的手艺是跟他表哥学的,那时主要是补一些烧水蒸饭的铝锅,一般就是把烧坏的旧锅底换成新锅底。上纪世九十年代末,不管城里乡里,用铝锅的家庭还比较多,所以生意还不错。
如今:补锅只是“副业”
“现在不好做了,有时候几天有一个来补锅的,有的时候一个也没有。”刘长细摇摇头说,现在大家都用铝合金锅、不锈钢锅,一般很少坏,加上经济条件改善,买一只锅也花不了多少钱,即便坏了,大多扔掉了事。
刘长细介绍,现在还有一些精打细算的老人、打工者,家里铝锅坏了舍不得扔,又不缺时间,就拿来补一补。此外,有些餐饮店偶尔会有烧坏的大铝锅拿来修补。话音刚落,居民李大爷就从附近小区赶来,拿着一个年代久远的小铝锅准备修补。铝锅并不值钱,但李大爷说,这口铝锅已经陪伴自己近10个年头,“还是舍不得扔。”怕人笑话,李大爷还特地将这个小铝锅装到手提袋里。
“补小锅大约20分钟,大锅要一个多小时。”刘长细边说边给记者演示剪边、翻边、扣边、压缝等步骤。他说,补锅虽然技术含量不算很高,但很考验耐心,主要是敲打压缝的过程力道要恰当,要用巧劲,“否则很容易把锅底的边砸毛,补好了锅底也会漏水。”
补一只锅,小的只要10元钱,除去成本,能挣两三元钱;大一点的锅,收50元也只能赚一二十元钱。因此,补锅现在只是刘长细的“副业”,他的收入来源主要靠配钥匙和修鞋。“一个月能挣个三四千元。”刘长细对靠手艺养活老婆孩子比较满意。如今,辛苦劳作一天回到出租屋里,和3岁的儿子一起玩耍是他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