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之乡”浏阳:县域综合改革的湖南样本
中新网浏阳7月3日电(记者 白祖偕 李俊杰)一个房地产项目竣工后,从企业递交资料到政府下发验收意见书,需要多久?
6月14日,浏阳市兴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从该市住建局领到了建筑工程竣工联合验收意见书。用时15个工作日。
这让兴华公司办公室主任吴丹深感震惊。吴在该公司工作了十余年,长期负责办理各项审批手续。要在以前,她需跑10多个部门,一家家递材料,没有好几个月别想办下来。没想到现在只需将资料一次性交给住建局一家,十多天就办好了。
变化何来?源于改革。今年4月,浏阳在全国县级城市首推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浏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谭应启告诉中新网记者,改革后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规定,审批手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核准类)必须在68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备案类)必须在56个工作日内办结。这比以前分别提速103个和96个工作日,提速均超过60%以上,降下来的审批和管理成本可用于创新升级。
事实上,这仅是浏阳通过改革求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浏阳围绕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勇于创新,先后推出了“农房抵押贷款”、“园镇改革”、“国地财合署办公”等“组合式改革”,让这个资源和区位均无明显优势的“山区县”不断逆势赶超,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和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30强。
为何改革?
浏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多年前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来都是浏阳当政者思考的首要问题。
发展需要产业带动。浏阳素有“花炮之乡”美誉,烟花无疑是浏阳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但最初浏阳的花炮生产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一些花炮企业主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浏阳的烟花行业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家庭式作坊,二是家族式操盘。散落在乡野的花炮企业虽数量众多,但品牌意识弱,不仅工艺流程简单粗放,安全事故频发,且产值少,附加值低。
如何让这个千年相传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浏阳当政者认为,必须整合提升转型。
而烟花产业从业人员99%是农户,洗脚上岸的他们,习惯的就是单干。更要紧的是,整合需要大量资金,钱从何来?他们只有厂房、仓库,可大多建在荒山野岭,没有产权证,缺乏有效抵押担保,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为突破瓶颈,1995年,浏阳在湖南率先启动农房抵押贷款改革,解决农民无“证”可押的尴尬。
“当时各乡镇都成立了房管所,农户只要上报相关资料,符合政策要求的15个工作日便可拿到农房产权证。”浏阳市委办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张之俭说,这一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浏阳烟花产业的发展,烟花产业一度占据该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如果没有农房抵押贷款的适时推出,哪有浏阳烟花的今天。”
“2006年企业起步之初,我用厂房和仓库抵押贷款1500万。正是这些贷款的支持,企业得以由一个小烟花厂变成了销售近8亿元的大公司。”浏阳颐和隆烟花集团董事长黄光明激动地说。
尝到改革甜头的浏阳市中洲烟花有限公司,顺势将这项改革搬到了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李昌开说,几年前,他们尝试以员工入股的方式,调整发展模式,助力企业再创新绩。员工入股的资金来源则是“农房抵押”,由公司负责向银行担保。
李昌开表示,现员工持股比例占该企业的17%。员工变股东后,有效降低了企业风险,同时增强了企业管理水平。
浏阳市金融办主任李峰告诉记者,该市通过集体土地上的厂房抵押,使70%的花炮企业获得了信贷支持。截至2015年底,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总产值和税收分别突破220亿元、10亿元大关。目前,这项改革被纳入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改革成就了烟花产业,但要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仍需补齐自身短板,不断改革。”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说。
怎么改革?
通过金融搭桥,企业不断壮大了。但“危”与“机”并存的烟花产业,始终让人放心不下。
浏阳市委一位官员坦承,花炮生产的安全问题,让他们感觉时刻处在“火山口”上。与此同时,外界对烟花的环保问题争论不休,部分城市甚至出台了烟花的禁燃禁放令。
这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再次摆到了浏阳主政者的案头。“必须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否则,烟花产业没有出路。”曹立军说。
为给烟花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浏阳完成了近500家花炮企业的整合提质;另一方面,率先在湖南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烟花产业进行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和转型升级。
曹立军说,重视烟花产业,但浏阳并不过份依赖烟花经济。为此,该市确立了七大板块园区的发展平台,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鞭炮烟花等八大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浏阳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肖柏林说,当前,浏阳已形成新型工业与传统花炮产业齐头并进的经济格局,花炮产业不再一家独大。
产业格局实现“多轮驱动”后,随着一些龙头企业落户园区、乡镇,园镇自然成了改革的“主战场”。
今年2月,大瑶镇正式挂牌成立财税办公室。这是湖南首家国税、地税、非税三方合署办公的“一站式”财税征管服务大厅。镇党委书记周森源说,“国地财”合署办公后,充分整合了三个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资源,极大满足了企业和老百姓“进一家门,办三家事”的服务需求。同时,三方征管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堵塞了征管漏洞,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有观察人士认为,园区和它所在的行政区域,由于各自的定位和职责不同,天生潜伏着一些矛盾。不但相互指责,还极易产生“内讧”。
为消除“内讧”,形成合力,浏阳推出了“园镇融合”改革,创新“一园带四镇”“园镇合一”“镇馆合一”等管理模式。浏阳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周平波举例说,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4A级景区,但之前其周边乡镇均围绕大围山发展旅游,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部署,使这里的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对此,浏阳市委决定推行“一园带四镇”的管理模式,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的四镇采取了“三统四分”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制定、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务分管、融资建设分工、财政税收分享、权利责任分明。
“这一改,乱象没有了,效益却上来了。2013年以来,大围山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连续三年翻番。”当地负责人说。
永安镇与浏阳制造产业基地过去也免不了磕磕碰碰。实施“园镇合一”后,通过园镇领导交叉任职,机制很快理顺。
如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浏阳,再次提出了打造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理念。浏阳地处湖南最东部,也是位于湘赣边区域中心的县级市。
“加强湘赣边县市合作,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经济带,这为浏阳加快融城步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曹立军说。
难题怎破?
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难免遇到一些阻障。“这需要我们有敢于直面矛盾、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勇气和魄力,而实现这一突破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曹立军说。
2013年,在浏阳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市首次提出“三个一律”:领导干部一律开门办公、公开接访;行政审批项目一律限时办结;所有财政切块资金一律公开公示。
“该举措就相当于国家和省级层面行政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下的‘加强版’。”周平波评价。
不过,“三个一律”看似简单,实施却非易事。在当地一些官员看来,财政专项资金公示,实际是革政府权力的命,革官员逾越边界利益的命。因为这项改革,浏阳曾处理过几起“雁过拔毛”的举报,有效扼制了公权腐败、净化了官场风气。
相较于“三个一律”,如何让党员干部真正沉到项目、企业一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2012年,浏阳决定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
这项举措让湖南一朵生活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祥富深切地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
刘祥富告诉记者,在他加入的“浏阳智造群”里,不仅有60多位企业主“大佬”,还有浏阳市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
“以前办事要设法托关系找熟人,跟官员说话都得谨小慎微,现在根本不用顾虑这些了。不管企业有什么需求,只要在群里‘呼’一声,政府就会主动回应解决。有时领导还会直接点名要求相关部门限时办理。”刘祥富说,该企业落户浏阳产业制造基地后,短短几年,便迅速成长为国内婴幼儿纸尿裤知名品牌。
多位受访人员认为,这种用“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创举,有效拉近了政企距离。
正是基于政府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去年11月,在该市举办的重点项目推介会上,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主动为浏阳招商引资当起了“代言人”。
目前,该市规模企业达825家,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总量、财税收入、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比重均占90%以上。
启示何在?
湖南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秦国文认为,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浏阳很多改革就是在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中淬炼升华的,具有典型的县域示范意义。例如金融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等。
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秦国文指出,一些地方改革存在诸多困难,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不愿改、不会改、不敢改,导致地方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不足。“我多次到浏阳调研,发现该地改革氛围与干部状态都不一样。国地财合署办公,势必会触及一些部门的利益,所以一般地方就不愿改,做不到。浏阳为什么能做到?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形成了对改革的共识和认同。”
“改革在浏阳,不仅做活了项目,而且激活了市场、盘活了资源。”秦国文总结说,浏阳的多项改革都是围绕市场的内在要求展开,既注重紧跟顶层设计,又注重结合实际创新,还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消除了制度壁垒,优化了发展环境,提高了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
湖南省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说,目前,县域经济仍然是该省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浏阳调动一切积极要素、汇聚一切发展能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涌动的实践探索,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调研组表示,近年来,各地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不乏新思路和举措,但个别地方一届班子一个思路,一个领导一个主意,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而浏阳历届班子都能坚持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保持定力不折腾、改革创新不停步、认真较真不含糊,使得县域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