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绿了环境 肥了腰包

09.04.2015  16:36

 

近日,在宁乡县回龙铺镇天鹅村,记者看到一派忙碌的春忙景象,正在翻耕水田的农民胡定坤告诉记者,今年他的5亩水田都种上了绿肥,有效的改良了土壤土质。据了解,去年,宁乡县种植绿肥、油菜60万亩,为今年的春耕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政策给力  种植面积增加

为鼓励发展冬季农业生产,宁乡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遏制耕地抛荒的通知》,明确以奖代补,对验收合格的,油菜每亩补助25元,收获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油菜种植大户每亩增补5元,绿肥每亩补助10元。在惠农政策的杠杆作用下,通过各部门的努力,种植规模比之前持续扩大。

  “种之有种,种之有管,管之有收,收之颇丰”。这是金洲镇绿肥生产的生动写照。全镇种粮大户中,涌现出了许多绿肥生产典型,坪石村的谢实良、双金村的朱建军、泉塘村的黄利文和全民社区的罗雪交,分别高标准种植绿肥300亩、150亩、200亩和150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全镇共有水田26000亩,绿肥种植面积19600亩,绿肥覆盖率达75%,创近十多年来的新高。

同时,坝塘、大成桥、白马桥分别在乐安村、鹊山村、白龙社区、仁福村实行油菜、绿肥整村推进;回龙铺、双江口、金洲、夏铎铺、道林、大屯营、喻家坳、菁华铺、煤炭坝、横市、双凫铺、流沙河、青山桥、沙田、龙田分别建有百亩或千亩油菜、绿肥示范片;宁灰线、灰老线、S209、宁黄线、煤双线、319线、宁韶线等主要公路沿线均种植了油菜、绿肥。

                                                     

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结构

“扣除投入的种子、农药、肥料、机械费用及人工支出,亩纯收入可达500元以上,高于种植一季早稻的收入。”今年,煤炭坝镇大力推广“稻油轮作”,全镇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0余亩,收获面积达万余亩,单产平均达到200斤以上,4000余亩转作绿肥。

据了解,宁乡县是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地修复项目试点县,为改善水田土壤质量,全县大力推进绿肥种植,各乡镇积极种植油菜、紫云英、辣菜等绿肥作物。县农业局农艺师徐灵超介绍说,近年来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化肥长期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板结、酸化,通透性越来越差。种了绿肥之后,它能把土壤中的一些难溶性的磷钾给溶解,然后一些豆科的绿肥还能固定空气中的氮,能够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时,近年来在连作作物中病虫害的发生比较严重,在连作中插入油菜,它能有效的减轻单一连作中的病虫害的发生。

“1千公斤的紫云英可以生产出3.8公斤的氮、0.8公斤的磷和2.3公斤的钾。”徐灵超说,改变土壤结构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种植绿肥,绿肥替代化肥的使用,还减少了肥料经水体流到江河湖泊,保护了自然环境。

 

延伸阅读:灰汤打造万亩油菜观光农业

阳春三月,百花齐放,每一处都是春天的符号。此时的灰汤,油菜花田正生机盎然,整片整片的田野变成了金黄色的花海,万亩的油菜花,让无数游客驻足。漂亮的油菜花田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人们置身于花海之中,或拍照,或嬉戏,或驻足赏花,感受着春意的萌动。据统计,今年三月,前来灰汤的游客同比增加三倍以上。

为进一步开发和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灰汤组织引导村民对冬季油菜进行连片种植,逐步形成万亩稻浪随风起舞与油菜花金黄飘香交替衔接的农业自然景观。满镇尽显“黄金海”,油菜花香溢灰汤。通过开展以油菜种植为主的冬季农业生产,以“稻油轮作”的耕种方式全面杜绝抛荒,不但改变了农民“歇冬”的传统习惯,实现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也破解了旅游发展瓶颈难题、丰富了灰汤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