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普查结果看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

08.07.2015  18:46

  近年来,湖南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抢抓机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省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对外贸易逐年增长,外资企业实力增强,招商引资平台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同时也看到,全省开放型经济仍存在外贸依存度偏低、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湖南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一)对外贸易逐年增长。 一是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量跨越100亿美元大关,2012年突破200亿美元,2013年快速扩张到251.64亿美元。虽然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滑,但快速向上的发展势头没有改变。2009-2013年,全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909.4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4.9%。其中,出口507.65亿美元,年均增长12.0%;进口401.80亿美元,年均增长20.0%。二是贸易方式逐步灵活。加工贸易在外贸中所占比重稳步提升,从2009年的10.7%上升到2013年的30.5%,提高19.8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从2009年的12.4%上升到2013年的30.4%,提高18.0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的比重明显提升,从2009年开始连续5年进料加工占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均在80%以上,2013年提高至92.4%。三是市场多元化逐步推进。全省对外贸易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策略,在保持原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兴市场。从出口市场看:东盟贸易增加迅猛。2009年以来,全省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年均增速分别高达20.9%、37.9%和20.2%,快于总体增长水平8.9个、25.9个和8.2个百分点。从进口市场看:对欧美日市场依赖明显降低。2009年,全省自欧美日市场进口额合计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0.7%,随后快速下滑,2013年降至27.4%。四是外商投资企业成为第二大贸易主体。2009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在全省外贸总额中的比例为40.3:17.9:39.9,外贸主体结构呈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均衡发展的局面。2009-2013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年均增长26.9%,远超过民营、国有企业16.6%和2.2%的增幅。2013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在全省外贸总额中的比例为22.7:25.3:45.0,外商投资企业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全省第二大贸易主体。

   (二)外资企业实力增强

  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末,全省外资企业达到1714家,比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减少6家。实现营业收入3017.18亿元,是2008年的2.4倍。2009-2013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319.18亿美元,年均增长16.8%。

  1、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2013年末,长沙有600家外资企业,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35.0%。衡阳、郴州、株洲和岳阳分别有155家、132家、129家和120家,分别占9.0%、7.7%、7.5%和7.0%。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和怀化的外资企业较少。

  2、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大部分来自第二产业。2013年末,全省外资企业中,第一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占0.04%。第二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512.54亿元,占83.8%。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10.33亿元,占77.1%。第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83.33亿元,占16.1%。

  3、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是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2013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实收外资资本256.52亿元,其中独资经营企业实收外资资本158.98亿元,占62.0%;合资经营企业实收外资资本85.06亿元,占33.2%;合作经营企业实收外资资本8.67亿元,占3.4%;股份有限公司实收外资资本3.73亿元,占1.5%;其他投资企业实收外资资本0.08亿元。

  4、外资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8.8%。2013年末,全省外资企业从业人员达33.82万人,比2008年增加13.40万人,年均增长8.8%。其中:男性19.45万人,占比50.10%;女性19.37万人,占比49.9%。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吸纳了0.11万人,占比0.3%;第二产业吸纳32.35万人,占比83.3%;第三产业吸纳6.36万人,占比16.4%。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30.10万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3万人)、建筑业(1.09万人)、批发和零售业(1.74万人)、住宿和餐饮业(1.69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98万人)和房地产业(0.69万人)。

   (三)招商引资平台扩大

  1、招商引资窗口作用突出。2013年末,全省纳入统计体系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27个,比2007年增加50个。按级别分:国家级产业园区13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2个,省级产业园区67个,省级工业集中区45个;按地区分: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112个县市区,对县市区的覆盖率为91.8%。2007-2013年,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共计新批准外资项目1443个,年均增长9.5%;共实际到位外资150.12亿美元,年均增长28.0%;共实施内资项目8232个,年均增长11.5%;共实际到位内资4646.80亿元,年均增长22.3 %。

  2、园区规模扩大。2013年末,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批准规划面积698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310.6平方公里,增长80.2%;实际开发面积881.76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长1.3倍,比规划面积增加183.76平方公里,超出规划面积26.3%。共有各类企业26140个,比2007年增加18020个,增长2.2倍。其中:工业企业12593个,增加7305个,增长1.4倍。从业人员243.56万人,比2007年增加145.19万人,增长1.5倍。

  3、园区实力增强。2007-2013年,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累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338.62亿元,年均增长33.3%。其中:2013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649.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倍;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7.5%,比重比2007年高18.4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280.81亿元,比2007年增长6.5倍。其中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046.48亿元,比2007年增长6.7倍。利润总额1118.0亿元,比2007年增长4.8倍;上缴税金总额717.4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倍。

  4、园区产业集聚。2013年,全省各产业园区共实现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5682.72亿元,增长26.8%;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75%的园区有59家,比上年增加15家,园区的产业集约化稳步推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不断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规模逐步壮大,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拓展

  1、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截止2014年12月底,全省累计共核准境外企业994家,合同投资额139.57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87.99亿美元,实际对外投资额60.74亿美元。其中:2014年,全省核准境外企业144家,合同投资总额21.53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18.16亿美元,分别同比上升36.1%和31.2%,对外直接投资实际额9.49亿美元,同比上升36.5%。位列中部六省第一,全国第十二。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

  2、对外承包工程竞争力增强。近年来,湖南工程企业主动创新,企业活力得到激发。2014年,全省对外工程承包业务新签合同额36.88亿美元,同比上升6.3%;完成营业额2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工程项下派出劳务人员5606人,同比上升78.6%;年末在外劳务人员8555人,同比上升35.9%。

  3、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规范。目前湖南已建立了48家对外劳务服务平台,覆盖全省14个市州,平台数量排名全国第二。同时,信息平台建设更加完善。2014年,全省新签对外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15.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对外劳务人员实际收入14.96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外派劳务人员6.93万人,同比上升16.0%;年末在外人员9.97万人,同比增长3.6%。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依存度低,进出口总量偏小。 一是外贸依存度低。全省外贸发展缓慢,外贸依存度低,多年来一直在6%左右徘徊。2013年,全省外贸依存度仅为6.4%,其中出口依存度3.8%,进口依存度2.6%。同期全国外贸依存度为45.3%,其中出口依存度24.1%,进口依存度21.3 %。经济较开放、国际化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外贸依存度通常在30%以上。如2013年,韩国外贸依存度为88.5%,德国外贸依存度为72.7%,而湖南只相当于国际水平的1/3到1/4。二是进出口总量偏小。在全国排名下跌。全省进出口总额已从2007年的全国第16位,降至2013年的第21位,先后被广西、重庆、新疆和云南等赶超。中部排名靠后。2009-2013年,中部六省累计进出口总值7704.57亿美元,年均增长17.3%。湖南以908.71亿美元居第5位,仅高于山西。与沿海发达省市差距较大。2013年,湖南进出口总额仅为广东的2.3%、江苏的4.5%、浙江的7.3%和福建的14.5%。

   (二)外资企业数量不多,带动力不强。 一是外资企业数量不多。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末,外资企业法人仅为0.17万个,仅占全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企业的0.6%。外资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09万个,与2008年持平,占全部法人企业的0.4%,所占比重比2008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独资企业0.08万个,与2008年持平,所占比重为0.3%,比2008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二是外资企业带动力不强。湖南外资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引进项目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中小项目居多。2013年,全省外资企业中拥有进出口资格证的外商投资企业仅567家,只有2家企业进出口过10亿美元,出口最大的企业仅15亿美元,而河南富士康一家企业进出口就达380亿美元,湖北最大的出口企业也达到50亿美元。

   (三)园区产业雷同,缺乏对外竞争力。 一是园区产业竞争乏力。2013年,全省以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有81家,园区企业主要以低端加工制造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全省以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数量占全省比重超过六成,但技工贸总收入仅为9151.53亿元,只占全省园区比重37.7%,产业竞争乏力。2013年,全省共有72家园区投资强度低于50000万元 /平方公里,最少的仅为214.5万元 /平方公里。41家投入产出效益较差的园区,每平方公里创造税收少于3000万元。二是部分园区引资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发挥。2013年,全省127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有53个园区实际利用外资为零,占园区总数的42.1%。有31个园区实际利用内资为零,占园区总数的24.6%。

   (四)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的状况没有有效改变。 普查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发现企业面临的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没有多少改变。一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点多面广,企业考虑成本的因素,需要外语过关、技术精通、懂国际贸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才,有时自己培养了一些又被别的企业挖走。二是资金支持明显不足。由于生意伙伴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得到金融企业的融资授信支持。三是缺乏统一的平台,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协作,相互压价竞争,好处全给了外国人。湖南工程机械、有色金属企业就有许多此类教训。

   三、加速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2011年4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进—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湘发[2011]6号)。2014年11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湖南省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湘政发[2014]36号),就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总战略、“三量齐升”总要求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抢抓国家扩大内陆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机遇,以构建全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为重点,推动全面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为全省开放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做出了全面部署。加快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关键是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效力,真正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

   (二)加快各种平台的建立整合,提升平台的服务功能

  1、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商务、海关、检验检疫、贸促会等单位要联合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提供通过搜集、整理的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民俗、文化、项目合作需求等信息,分析贸易投资的注意事项及主要风险,方便企业在开拓市场时参考。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避免同一地方同一项目多个企业参与竞争的现象发生。

  2、组建金融服务平台。改变过去那种财政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整合现有财政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各种资金,以此为引导,鼓励金融机构、进出口企业、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型经济金融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企业对外投资、产能转移、开拓新兴市场、各种通关服务平台建设等,真正起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整合园区发展平台。加强对园区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发挥产业园区作为开放型经济生力军的作用。如长株潭三市共有29家产业园区,浏阳、宁乡、雨湖区、桃江县、吉首市等14个县市区各有2个园区。发展较早的园区面临土地供应严重不足,新成立的园区又招商困难,企业项目不足。因此必须进行整合,通过行政手段合并一批,市场手段托管一批,建立飞地经济联合一批,加强园区之间的联系、融合,以更好地实现产业布局调整优化,避免同质竞争,同时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

  4、加快建设已有通关平台。加快长沙、衡阳、郴州、永州“内陆无水港”、郴州国际快件中心、衡阳、湘潭、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岳阳临港高新技术产业园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口粮食指定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固废进口指定口岸建设,尽快发挥这些平台的带动作用。

   (三)坚持四个并重,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1、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着重促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拼资源、拼优惠的招商引资做法,改为拼法治环境、拼服务水准、拼职业教育水平,以好的环境、好的服务、好的技术工人来吸引世界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来湖南投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高端设备、管理理念,倒逼湖南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改造提升湖南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湖南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有色冶炼等方面的优势,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拓中亚、拉美等新兴市场,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向国外转移一部分优势产能,既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又能改变湖南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经济结构。

  2、坚持货物与服务贸易并重,着重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湖南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人口的省份,市场广阔,文化底蕴深厚,广电、出版、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实力雄厚,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全省服务业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在做好货物贸易的同时,加快提升服务贸易的水平。只有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湖南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湖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越来越快。

  3、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着重提升对周边省份的辐射水平。目前,湖南的出口大于进口。从湖南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来看今后可以做到出口和进口相当,甚至进口可以大于出口。湖南省直达欧洲的国际铁路货运专列“湘欧快线”、直达香港、东南亚的固定水路航线正式开行,还规划开通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和俄罗斯莫斯科的两条辅线,极大地改善了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条件。扩大进口,既能充分发挥岳阳临港产业园区四个国家指定口岸的优势,满足省内工业生产和消费者的需要,又能扩大对周边省份的辐射能力,使进出口进入良性循环。

  4、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市场。湖南一次性能源先天不足,无油、缺气、少煤,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预计到2020年全省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以上。同时,湖南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对资本、技术、市场、资源的增量需求很大。只有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主动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运用“两种资源”的能力,才能在更广范围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有效破解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市场。

承办:贸外处
执笔:唐根深 贺淑贞 吕  燕 陈  慧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