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镇西山村500余村民生态移民“移”出新天地

14.09.2015  07:45

在村民集中居住区, 金井镇西山村村民们谈笑风生,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红顶白墙,第二批集中居住区已经落成,23户生态移民陆续告别山坳,搬进新居。
红顶白墙,第二批集中居住区已经落成,23户生态移民陆续告别山坳,搬进新居。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9月14日讯(记者 陈登辉)“要想公路通,黄粱一梦中;要想电灯亮,晚上看月亮;要想媳喊娘,除非去招郎。”

  三句“土话”,道出了长沙县金井镇西山村曾经的无奈。

  巨变从2002年开始。在村支两委的组织下,开始有西山人走出大山,移民搬迁至山下。

  务农变务工,土房换楼房;媳妇娶进门,小车开进庄。

  山坳里的村民们发现,“无田可耕,无友可交”的担心是多余的,不少曾经的穷邻居,如今已实现了小康梦。今年,第二批共23户移民的新居已经落成,他们的生活又将有哪些改变?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

  初秋,开阔的稻田中,镶嵌着一条笔直的村道。驱车进村,又立刻投入了三面大山的怀抱。

  这是一个北部乡镇的北部山村。西山村,村如其名,全村12平方公里中,只有10%左右的耕地,其余多是莽莽青山。而恰恰在这“与世隔绝”的山坳之中,曾经住着8个组500余名村民。

  林金良,西山村党支部书记,当了二十多年的村干部,村里的情况他如数家珍。记者提出想要去山里看看移民前的老屋,“那你得爬山路,车可进去不得。”

  崎岖、坑洼、狭窄、泥泞的山路与山下配了路灯的水泥村道形成鲜明对比。“以前每到春节,村上都要花钱买些碎石沙子,把这山路铺一铺,不然老百姓过年回家踩一脚泥,会要骂娘的。”林金良说。

  七拐八绕,走了半个小时,总算见到几幢已无人居住的民房,都是土砖屋,破败不堪。

  “屋后是竹林,左右是邻居,家太小了,我挥一锄头下去,都会砸到别人家地里。”西山村座山塝组的夏泽江,祖祖辈辈住在山里。

  去年,村里给第二批移民户规划了集中居住区,“梦寐以求的公路通了,路灯一装月亮也能下岗了。”老夏终于也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白墙红顶,崭新的三层小楼就是老夏的新居。还没装修完,老夏一家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我带你们参观参观。”有客人到访,老夏兴致很足。

  二楼朝阳的一间屋最为宽敞明亮,这是他给上大学的儿子留的。村干部开玩笑说:“人家上完大学,再讨个城里媳妇怕是不回来了哦。”“只要他有那个本事,我就不管了。”

  话是这么说,该置办的老夏一样没落下,“电视要换,空调还没装,洗衣机可以晚点买。”在他看来,“寄人篱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一招移民棋满盘皆活

  夏泽江的家门口,就是一处观景台。站在台上放眼望去,数百亩农田尽收眼底。

  “田都在山下,现在搬下来,作田也方便了不少。”

  去年,湖南天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这些田地,打造香草生态文化园。

  “薰衣草、海棠花、百里香,未来这里就是花的海洋。”

  老夏的如意算盘早已打好,“等新房搞完,我就去基地打工,堂客在家搞个土菜馆,多的房子还能当客房。”

  “人一出山,脑子就活了,不仅有务工的,还有当老板的。”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林涧泉家。

  林涧泉是村里最早的一批移民。“住在山里,最大的缺陷是信息闭塞,手机没信号,电视收不到,更别谈网络。”聊天间,对门的邻居来串门,林涧泉递上一根烟,“要是住山里可没这么方便,看得见,聊不着,串个门都要绕条沟。”

  现在搬到一起,乡里乡亲,谁有门路,谁有机会,一下就能传开。跟着同乡外出闯荡几年后,林涧泉开了间加工厂,自己当老板,完成了“山民、村民、市民”的三级跳。

  “闲聊的时候我们一盘算,移民下来的七八十户,只有6户家里没买小车了。”一位村干部说。

  人移下来,山也活了。

  “靠山吃山,过去不是砍树就是喂猪,移民后村上进行了封山,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林金良告诉记者,现在金井镇引进了青山狩猎场项目,有一部分就在他们村里的山上。

  新农村建设从物到人

  除了安居、乐业,还有一件事,同样让不少西山人津津乐道。

  “山坳里的七八个单身汉,四十多岁了娶不到老婆,自从搬迁下来,家里富裕了,说媒的一拨又一拨。”林金良说,这几年喜酒他可没少喝。

  “别说那些上了年纪的,以前年轻伢子谈个女朋友带回来,一看家里那情况,都会说拜拜。”林涧泉也在一旁附和。

  “所谓穷乡僻壤出刁民,虽然夸张了点,可还真不是玩笑话。”在林金良看来,搬出深山,才能让现代文明与村民们接轨,“成天憋在那坳里,堂客也讨不到,性格能好得了?”

  “沟通、交流、看世界,这些都能改变一个人,如果拒绝跟上社会,终究也会被社会所抛弃。”林金良说,现在的村里挑头闹事的刺头少了,邻里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

  生态移民,最主要解决的还是生产生活问题。“散居在山坳里,如果要想家家户户通水、电、路、气,还要有互联网及通信信号,成本太高了,移民下来集中居住,基础设施就可以尽可能多辐射村民。”而在居住地的选址上,也有学问。“拉近移民与项目的距离,方便他们打工、创业。”

  移民搬迁过程中,西山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自主自愿。“一户两缝地,村上负责基础,房子自己盖。”林金良说,有些家庭借钱也要盖房搬迁,“因为下山才有希望,用不了几年,不仅借款能还上,家里还能富裕起来。”

  “不过想要搬迁,还必须签个协议。”协议里会规定,建房必须统一风格和标准,还有禁止养殖污染,保持村容整洁,不许破坏公共设施等村规民约。今年一二季度的全镇各村环境卫生整洁考核,西山村都是第一名。

  “2011年的时候,我请电视台的人来做宣传片,人家问我,村里有没有得过什么荣誉?我一回想,这还真是没有。”

  如今,坐在村部会议室里,林金良看着墙上“省级生态村”、“全市十佳环境卫生整洁乡村”、“人民满意村”等等各项荣誉,感慨道:“地方小了,还有好多都没挂上去。”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