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政府扶持环保很给力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5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湖南省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同步发布,力求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壮大“绿色湘军”。
含金量足,扶持骨干企业快速成长
翻开文件可以看到,《意见》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围绕环保技术创新研发、环保装备产品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服务等四大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方向、扶持重点、政策措施等共16条。《细则》则是从财政、金融、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共10条,对《意见》所明确的政策方向细化落实,力求把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更好结合。
近年来,“绿色湘军”发展迅速。湖南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从业人员和年产值分别由2008年的760家、5万人、407亿,增加到2014年的1100余家、12.5万人、1350亿,我省环保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十位。
“我省环保产业仍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科研投入不足、技术人才不多、投融资渠道不畅等困难和问题。”省环保厅科技标准产业处处长张志光表示,这导致一些潜在的环保市场还远未被有效激发。
“针对这些问题,文件提出了相应的奖补政策给予扶持,含金量很足。”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童名让说。
比如,为扶持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亿元的服务型企业、超过5亿元的生产型企业,各级分别按照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年度新增部分的50%、70%给予奖励。对新上市成功的环保企业,按照“一企一议”的方式研究给予奖励。
为扶持企业“走出去”,对参与省外大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项目招投标中标,且中标合同价在5000万元以上的,按合同价的1%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为扶持第三方治理,对省内工业企业主动实行第三方治理的,可以按合同约定年支付费用10%、给予最高2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针对性强,加快培育市场需求
当前,一批湖南环保企业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制造和工程建设,而是向着集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为一体的综合环境服务发展。形象地说,它们正从“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模式契合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省发改委环资处处长谭怀生介绍,我省在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分别有75%和25%是通过特许经营或者委托管理方式实现第三方治理。实践表明,这种专业化的运营效果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可以对环保服务业产生极大拉动作用。据初步测算,我省目前正在推进或将要推进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待这批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形成约50亿元的运营市场。
基于此,《意见》和《细则》强调扩大政府采购,如对省内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环境治理等项目工程,应通过政府采购,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对列入目录的两型产品,选择政府首购、订购和评审优惠等优先采购措施。
“政策的针对性很强。”童名让介绍,针对市场需求培育的问题,对符合条件的首台(套)环保技术装备应用,分别对研制和购买使用单位给予奖励,总额最高200万元。针对吸引各方面投入的问题,省本级以出资参股方式,支持设立长株潭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省内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发起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针对技术研发的问题,政策强调对环保企业新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安排100万元项目补助资金。符合条件的发明专利在省内实际转化应用的、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奖的,可获得50万元或100万元不等的奖励。针对人才引进的问题,政策强调环保领域高端人才来湘创业或工作的,可享受购房、培训等各类补贴以及其他便利优质服务。
到2020年,全省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再好的政策,也需“落地有声”。
“每一条政策措施都明确了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每一项奖补政策都明确了资金来源和具体标准,涉及18个省直部门,7项相关专项资金,操作性很强。”童名让介绍。
通过这些政策扶持,到2020年,全省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省产环保装备产品性能结构大幅改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省内环境公用设施、区域性环境整治项目和工业企业环保设施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建设运营,再生资源回收和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体系,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确立在全国的特色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