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仪器的正常运转 ——雪峰山无人自动气象站抢修记
07.02.2017 18:33
本文来源: 气象网
8时40分,李万友带领气象装备技术人员向海拔1405米的雪峰山站进发。当时市区温度只有几度, 无人站可能会结冰,李万友拨通了西南电力研究院雪峰山积冰观测站值班人员徐工的手机,得知道路结冰后,购买了防滑链。
雪峰山中寒气袭人,道路上结着薄冰,路两旁的树林灌木上雨淞雾淞相互交织,此时他们无心赏景,最大愿望是尽快平安到达目的地,恢复无人站的正常运转。越往上走,雾气越浓,他们坐着车轮带着铁链的车缓慢前行, 13时许到达无人站,站点周边能见度只有2至3 米,平时山下至站点半小时的行程走了1个多小时。
停车坪通往无人站的是一个窄小斜坡, 斜坡上的冰晶莹剔透,没有经验的人很难越过这个小坡。经验丰富的他们展开双臂提起维修工具, 先在斜坡下草坪里弯腰助跑,快速小跑至自动站围栏外,稍停,再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围栏。
维修仪器得先打开仪器箱盖,经过一番折腾的他们手指不太听使唤, 费了一阵周折才将钥匙插入被冰包裹的钥匙孔。测试发现,供电电源不能正常供电,需立马更换, 平常拧开固定仪器的小螺丝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冬季山上气温低,手不灵活,几次开拧失败,他们将手互搓放在嘴前呵呵气继续开拧,几经努力,仪器螺丝终于拧开。他们更换了交流电源,清扫太阳能板上的积雪。15时20分,设备运行正常。联系监控管理人员,确认数据传输正常,他们收拾东西离开。
冰天雪地奋战2 个多小时的他们,手指僵硬难以自由伸展,飘落在头上的水雾已结冰,李万友头顶上的冰挂与花白头发交织一起,分不清哪是头发哪是冰挂,粘在眉毛上的水汽凝结,将抢修人员打造成了“白眉大侠”……
据李万友介绍,雪峰山七要素无人站建于2010年9月,该项目的建成,增加了全省资料稀疏区、高影响天气区地面观测密度。装备人员每月上山维护1次,抢修每年约春秋季2次、夏季3次、冬季4次 ,年均上山逾20次。类似17日这样的抢修他们经历过无数次,早已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多么轻松朴实的话语,气象装备人员为“习以为常”付出的艰辛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
本文来源: 气象网
07.02.2017 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