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民土地入股自建公司
4月12日,龙潭河镇细毛村成立张家界龙华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年约50岁的张泽凡手捧从未见过的公司股权证证书,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以后的日子就好过啦!”
看着股权证书上1.2万多股的股份,张泽凡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正在翻开新的篇章。
张泽凡所在的细毛村,是一个躲在离张家界市区约60千米之遥的小山村,全村48户共181人,60多人在外打工,2015年人均年收入不到3400元,是中国偏贫困的山村。这种不靠河不靠高速的村庄如何脱贫致富,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难题。
“现在村里有韩教授牵头,带领我们全村成立了这家新公司,我将自家的五六亩地拿来入股,前几天便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种上了茶树,昨天还去参观了别人的茶厂呢!”张泽凡从没想过自己会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以前,一家人靠种稻谷和外出打工养活,一亩的谷子一年挣个2000来元人民币(下同),但茶叶带来的收益预计每亩将达7000元左右。
张泽凡所说的“韩教授”便是在细毛村推动土地改革,成立股份公司,带领全村人抱团发展的“润泽德乐乡村”模式的践行者韩秉钦,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的教授。“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最重要的是真正解决了农民的权益问题,并且为农民再造新的经济干细胞,让村民手中有股,心中有梦。”
中国城市的发展如虹吸般“抽走”了农村里的劳动力,老人与儿童空守田地,使得许多农村失去了“造血”的功能。而且,过去分田到户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曾经激活过农民的积极性,但现在因不能形成集约经济,造成农民种地无利可图,土地荒废现象严重。这已成为小土地与大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也成为中国精准扶贫政策落地乡村的一道障碍。
怎样让需要扶贫的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村里成立新公司后,上级来的扶贫资金以及未来公司的产业收入便会直接进入公司账户,财务透明,而且每户都是股东,意味着每家都是受益者。”
让农民土地入股成为真正的股东,在韩秉钦看来,这种模式可以摆脱过去的“恶资本”,防止一些外来公司圈地拿钱,农民沦为自己土地的“农民工”。而且,也可以摆脱农村集体种植的盲目性,“过去农民尝试规模种植,丰收后却出现滞销,根本原因在于各自利益分割,没有整体去营销,甚至出现内部恶性竞争。”而且,韩秉钦还尝试将道德作为原配股发放给村民,每年根据道德品质的等级变更配股比例,希望“德有所得”,逐渐恢复农村的文化干细胞。
通过省级专家调研测试发现,细毛村海拔800多米,地广人稀无污染,是块种茶的好地方。于是,村里新公司的第一个集体项目便是建茶园。这已被列为县里的精准扶贫项目,龙潭河镇党委书记向平华对这次社会力量精准扶贫试验也给予了专项支持。“接下来,我们还会建一个空中茶厂,还会创新散户式养蜂、养猪、种有机蔬菜,等等。”细毛村村支书徐民安对这次的新农村改革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