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语热升温 印尼华文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中新社长沙6月25日电 题:海外华语热升温 印尼华文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中新社记者 唐小晴
“印尼以前的华文师资队伍老龄化突出、专业性不强,现在已形成一批年轻且对华文教育技巧丰富的本土优秀教师。”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负责人吴莎丽25日在湖南长沙对中新社记者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尼1000多所华文学校被迫关闭,在此后的30多年里无华校。“丢失了两代人的华文教育,等允许华文学校再次开办,授课老师已两鬓斑白。”吴莎丽叹言。
6月20日至7月10日,印尼华文教师汉语言专业本科学历班在长沙开班。来自印尼雅加达、巴淡、三口洋的近70位本土汉语教师,于此间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华文教育概论、现代汉语语法等课程的面授学习、考试。
记者采访这些华文教师时发现,近年来,随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以及华文教育“输血”与“造血”双轨并进,印尼华文师资队伍已注入“新鲜血液”,逐渐从过去的“青黄不接”,转为年轻化、学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但师资短缺、知识结构不足等瓶颈仍存在。
出生印尼三口洋的华裔黄素芬研习汉语8年,普通话流利,是三口洋新光明印华学校的华文教师。
祖籍广东、今年24岁的黄素芬说,自己学习华文时,授课教师年长,教法传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目前,她所在的学校,共有13位本土华文教师,都是年轻华裔,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针对性教学。“大班就用PPT讲课,教唱流行歌曲;小班就通过猜字谜等游戏寓教于乐。”
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是统筹和协调华文教学的民间组织,负责组织本地华文教师开展各种师资培训。谈及印尼华文教育发展,负责人吴莎丽津津乐道、神采飞扬。
她说,近几年,从中国进修回印尼的年轻本土华文教师都接受过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教学法。“有的已接过老一辈华文教师的重担,成为当地华文教育的骨干。”吴莎丽表示,不久的将来,印尼华文教育会呈现“芳林新叶催陈叶”的新态势。
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汉语言专业学历班,为印尼培养了大批本土华文骨干教师。该学院副院长沈敏见证了印尼华文师资队伍的变化。
“2009年的首届学历班成员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师,现在大部分是20多岁的年轻人,这是印尼华文师资队伍可喜的变化。”沈敏表示,海外华语热的升温,也促使许多印尼非华族青年开始加入华文教师队伍。
今年23岁的印尼人利安就是其中之一。因迷恋中国书法和中华文化,他2010年选择学习汉语,并赴广州进修两年,现在印尼邦加勿里洞烈港忠诚学校任华文教师。为提高汉语声调和听力学习水平,他报名参加此次本科学历班。
如今,在印尼,国立与私立学校纷纷设立华文班,政府把中文列为高中必修课,以致当地中文师资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平均每位老师要执教两所学校。
在沈敏看来,海外华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必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重点培养本土教师。“教师是最根本的,有了好教师,教法和教材都不是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