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车票 “复活”浏阳50年老火车站
星辰在线7月25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曾煦) 建于50年前的醴浏铁路于2003年全线停运并拆轨,但“咣且咣且”的小火车却给许多浏阳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保留下来并经过修复的老火车站。长沙晚报通讯员 邓霞林 摄
“一张旧车票,订制老时光”。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40多名浏阳“乘客”手持特意印制的“旧车票”,在醴浏铁路浏阳站旧址,“检票”进入候车室,“踏上”那辆记忆中的绿皮小火车。
7月22日晚,由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管委会、浏阳市政园林管理局、美摄浏阳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打造的“智慧浏阳河”文化沙龙基地、老火车站记忆馆、美摄浏阳河图片分享平台正式揭牌。
醴浏铁路,当初的远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浏阳县的永和与七宝山公社先后发现大型磷矿和硫铁矿。为将大量矿石运出,1965年12月1日,醴浏铁路破土动工。10个月后,全线正式通车运营,线路全长105公里。
1970年代末期,年货运量超达百万吨。1983年年运载旅客达131万人次,创历史年客运量之最。不过,到了1990年代,由于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加上受公路运输飞速发展冲击等原因,醴浏铁路开始面临运量不足、全面亏损的局面。2003年,醴浏铁路停运并拆轨,仅保留了火车站一栋房子作为纪念。
旧车票,老时光,当初的这里是远方。因为一个共同的记忆慕名而来的朋友,都带着自己的青春、故事和回忆。
今年62岁的古师傅一毕业就在醴浏铁路派出所工作,他的婚房就在保留下来的老车站二楼一间小房子里,如今那里隔成了一间摄影工作间。他记得当初火车站的人山人海,记得火车上“不要粮票的馒头”被抢断货,记得铁路管理处宿舍购买的浏阳第一台大彩电……
浏阳一中的邓元香老师,当年在古港中学教书的时候,有过跟小伙伴们一起衣袂飘飘跳火车的疯狂浪漫。
浏阳市政园林局局长王志革,是火车站边上长大的,也是后来老火车站广场的建设者。在他的记忆里,夜幕降临的时候早早搬着凳子来看火车站的黑白电影,是当时最“文艺范”的事情。
此外,“瓜子梅哩姜”的吆喝、磷矿冰棒的美味、曾经逃票的鲁莽,推着自行车站在货车皮上的拉风感......在大家的故事里,火车站,就是那时候大家心里的远方。
醴浏铁路局管理处当年用过的电话机。长沙晚报通讯员 邓霞林 摄
记忆复活,活化城市存量空间
铁路拆除之后,浏阳车站保留了最后一小栋建筑,成为过往路人对那个时代依稀的怀想。而关于醴浏铁路,共同的记忆和话题一直在很多人的对话中盘旋,人、事、影像、物件、历史记录、以及当时火爆的新闻宣传,都在碎片化地传播关于老火车的点滴故事。
有没有可能用一种当下生活的语言来讲述过去的故事,用更生活的方式来呈现“老火车时代”的荣光?浏阳市文化产业园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将“智慧浏阳河”沙龙基地、老火车记忆馆、美摄浏阳河图片共享平台三个功能互相融合、彼此支撑、循环滋养,才让这个沉寂了多年的城市存量空间具有了“活化”的可能,开始注入新鲜的脐血得以更长久的生长和更新。
在收集物件、策划建设的过程中,摄影师邓霞林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也在这个过程中遇见了太多的有缘人。
定居长沙的张昶女士是当年的铁路职工子女,专程带全家来到浏阳,送来了当年父亲撰写的回忆录;当年戴过的红袖章、留下的单程票、机修班的工具、站台上的马灯、还有开通当天的报纸,老旧的交班簿、火车司机最后的那把钥匙......
众多留下小火车情结的浏阳市民手持“旧车票”,齐聚老火车站候车室。长沙晚报通讯员 邓霞林 摄
“每一个点点滴滴的记忆,就这样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所有的感动其实都源于大家对这段记忆的呵护,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高志说,建筑是城市永恒的语言,一栋老房子、一条老巷子、一条石板路、或者一座断桥,都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情感,“高楼大厦的建设可以创造各种‘速度奇迹’,唯有时光的斑驳记忆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高志表示,老火车站的“复活”只是一个小小的实践台本,浏阳目前还有大米厂、氮肥厂、周家老屋等众多旧建筑,浏阳将进一步探索实践,希望以更好的理念活化城市存量空间,呵护城市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