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机耕道建设的几点做法与思考

03.06.2015  15:40
  津市市位于湘北澧水流域中下游,国土面积558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4街道1个工业集中区,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13万,耕地面积近30万亩,农机拥有量30478台套,农机总动力18.5万千瓦,农机综合水平达56.35%。近几年,津市市在解决机耕道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上,积极谋投入、建机制,主动想办法、求作为,取得了明显实效。从2013年起,全市共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机耕道建设,其中市财政投入和乡镇自筹资金达600万元,新建和维修机耕道723.58公里,加上利用土地平整等其他渠道资金新建的500公里,全市共新建和维修机耕道1200公里以上,有效缓解了农机“出行难、下田难”难题。其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问题意识,立足主动作为
  当前,农村精壮劳力外出打工趋势不减,靠农村留守力量组织规模化农业生产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农民对农机的依赖以及全程农机补贴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同时,以土地流转为主的农业制度改革也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农村机耕道“肠硬阻”问题依然突出,“有机无路”正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现实制肘。对此,津市市农机局顺应群众呼声,带着这一问题意识,在主动作为上理清了新思路。一是深入调研,主动掌握情况。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摸清底子,只有农机部门自身情况明了,才能为市委决策提供依据。一方面,依靠自身力量掌握第一手材料。2008年以来,津市农机局多次组织专门力量,走进农户村头,走进田间地头,对全市机耕道进行全面调查摸底。2010年,津市农机局编制了《机耕道建设可行性报告》项目计划书,并报请市委政府列入了全市重点开发项目。另一方面,依托社会力量,扩大实际影响力。依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汇集民意,通过主动向他们联系汇报,传递民声。2010年以来,津市市乡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3年将机耕道建设议题作为建议、提案,引起了市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依托行政力量,进入决策层面。2012年10月,市委政府将机耕道建设问题纳入全市10个重大调研课题进行了1个多月的专题调研。2013年1月,津市市委书记王学武郑重承诺,用3年时间,投入60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300万元、乡镇自筹300万元),奖补新建、维修机耕道700余公里,同时整合农业开发、土地平整、环洞庭湖治理项目资金新建机耕道500公里。至此,津市机耕道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二是科学规划,主动谋划长远。津市基于农村机耕道建设“欠帐较大、线长面广”的现状,深入乡镇村组实地调研、现场勘查,确立了“项目带动、以奖代投、镇村联动、点面结合、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各乡镇政府依托水利站设计优势,以村为单位,制定机耕道建设规划方案;市机耕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轻重缓急,择优立项,分步实施。2013年,津市在农机推广基础条件较好的白衣镇红光村建立机耕道示范基地,一次性投入50万元,将红光村、金林村、天门村三个村5880余亩水田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在全市选择了10个水稻种植集中连片区新建机耕道101.56公里,维修机耕道57.52公里,为有效解决机耕道问题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三是精细服务,主动赢得支持。为顺利推进机耕道建设,津市农机局实施班子成员靠前指挥、贴近管理,工作班子驻点服务、全程参与,难点问题现场督办、现场解决等有效举措,赢得了群众支持。为确保红光示范基地新建机耕道能在春插之前投入使用,津市农机局协助和指导乡镇村组做好项目选址、方案优化、矛盾化解等一系列工作,在没有影响群众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高质量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广大村民也从消极观望变为主动参与,在认识上从起初的认为是政府的例行公事,真正体会到是政府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因而对这一工作心怀感激。从调查走访中发现,这三年全市机耕道建设,未出现一例农民阻工现象,未发生一起此类群众上访。棠华乡黄金村共新修机耕道13.2公里,沿途压挖填占了不少村民的田边余角,却没有出现一户索拿卡要的,有的农户还自己贴钱安装涵管。
  二、构建运行机制,实行资源整合
  机耕道建设任务重、投资大,仅靠农机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整合各部门力量,协调行动,才能取得成效。一是政府主导,用够行政资源。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农机、农业、水务、财政、国土、交通、纪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机耕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农机协调牵头,负责对全市机耕道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强化乡镇村组筹措资金、协调占地矛盾、严格质量标准等责任,形成市乡村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部门帮扶,用好项目资源。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把机耕道建设与土地开发平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农水项目等结合起来,在实施涉农项目时,对机耕道建设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引导市直部门加大对联系点村机耕道建设的支持力度。渡口镇天鹅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后盾单位将机耕道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年内新修机耕道20多公里。近几年,津市市委办、政府办、人大政协及市财政、国土等部门先后投入30多万元用于点村的机耕道建设,全面促进了机耕道建设。三是社会参与,用活市场资源。充分发挥 “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和农民投工投劳的主体作用。新洲镇荷花堰村利用“一事一议”,对全村10多公里机耕道进行了硬化。市大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灵泉镇流转土地300多亩,自筹资金1万余元修建机耕道。新洲镇长岭岗村引进个体老板垫资修建机耕道,改善了生产条件。同时,组织全市农民投工投劳,降低了建设成本,加快了机耕道建设进程。
  三、把握关键环节,力求群众满意
  机耕道建设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实惠,为落实责任,力求让群众满意,津市在机耕道建设过程中严把安全、任务和机耕道养护三个环节。一是严把质量关。津市市结合《湖南省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制定了《津市市机耕道建设质量、验收标准》,主干道按Ⅱ级道路(路面宽2.8-3.2米、路基宽3.8-4.2米);次干道按Ⅲ级道路(路面宽2.4-2.8米、路基宽3.4-3.8米)标准执行。主干道配备边沟、涵管、坡口等,有条件的地方铺设沙石。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机耕道建设质量与以奖代投结合起来,对质量不达标的不予考核验收。二是严把任务关。结合调查摸底依据,合理确定每个乡镇的建设任务,对建设进度实行定期调度,全市通报。
  按照“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希望解决”的原则,将强制推进与优先推进相结合,并把机耕道建设作为“春耕”、“三秋冬”生产的重要工作来抓,做到“当年事情当年办,不给下年增负担”。市级分管领导亲自调度、协调和督办,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三把养护关。机耕道的养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津市在实践中主要探索了自发养护、自觉养护和自治养护三种形式。新洲镇九堰村实行老党员、老干部包段养护,村里组织适当资金对参与养护人员按天付酬,形成了机制。同时,乡镇在机耕道以奖代投资金中也包含部分养护经费。
  津市的机耕道建设实践有三个方面的感悟:第一,抓好机耕道建设,领导重视是前提。近年来,津市市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机耕道建设作为一件惠民工程来抓,特别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亲自调度、亲自检查,通过领导的亲历亲为,带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机耕道建设的积极性。第二,抓好机耕道建设,群众参与是关键。农民群众是机耕道建设的主体。市乡村整体联动,通过实行“宣传引导上门、干部包保到组、矛盾化解到户、说服教育到人、支书跟车作业、班子现场督阵”等举措,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第三,抓好机耕道建设,政策扶持是保障。津市市委政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出台机耕道建设奖励扶持办法,有效地将各方力量、多种资金凝聚到机耕道建设中,拓展了机耕道建设的渠道。
  津市对机耕道建设的几点建议:一是搞好科学规划。结合耕地保护政策与区域,完成好全市农田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并与相关部门牵头实施的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衔接,同时在中小城市改革试点、城乡一体化试点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办点示范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村机耕道建设的内容。二是实行资源整合。为提高各项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将机耕道建设与土地开发平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农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机结合,在这些项目推进过程中,将机耕道建设同步规划与建设。三是重视机耕道养护。推行公益养护和奖补养护等措施,将机耕道的建设与养护融为一体,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