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数十万亩网围拆除 补偿与渔民安置成新问题
各界关注的数十万亩洞庭湖网围,在湖南省政府的严令之下被纷纷拆除。然而,网围的建设有复杂的原因:历史上县乡政府利用民间资金开发湖洲,把以往由集体经营的芦苇山场转让给个人经营;个别县市也鼓励渔民在洞庭湖水域发展网箱和低坝高栏(即矮围、网围)的淡水鱼养殖。
但从2016年起,湖南省政府明确将“拆围”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并提出拆围的进度表。
大面积的网围被清除后,网围老板补偿诉求与渔民安置,成为各地方政府面临的新问题。
洞庭湖网围之害
官方资料显示,洞庭湖湿地内存在多达42万亩的矮围、网围。 2014年5月开始,湖南多组环保志愿者分赴东洞庭和南洞庭查看,网围情况触目惊心。
湖南环保志愿者“湘潭小武哥”是最早关注洞庭湖湿地网围问题的人之一。
“按照材质不同,网围分为矮围、塑料或竹竿围和钢丝围三种。”“湘潭小武哥”说,较为普遍的是渔民利用湿地自然形成的堤围圈成矮围。在洞庭湖涨水季节,鱼类会随着水流从长江流入湖内;到了枯水期,水流退去,鱼类会被圈在围子里面。
有人在矮围的基础上插上竹竿,绑上胶网,这种胶网高度大多能超过涨水时的最高水位,当地俗称的网围,多指这一类。“实力”的体现,则是钢丝网围。“用水泥石墩固定不锈钢管插入地下一米多,上面用角钢、工字钢和钢缆固定,用钢网锁扣,质地异常结实。”“湘潭小武哥”说,他曾看到拆围的挖掘机开足马力冲过去,有时竟撼不动“基础深厚”的钢网。
岳阳环保志愿者老刘介绍,设立网围的人只需在退水时放掉残留的水,或者用“电打鱼”的方式,即可将围子里的鱼全部弄上来。这种“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让老板们获利颇丰。几千亩的网围,一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
环保人士付锦维说,近年来在洞庭湖湿地“占地为王”修建网围的不在少数,被围住的鱼就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
多个环保组织的人士指出,在洞庭湖设置网围的很多不是当地渔民。因为圈地、设围的成本非常高,一些公司投入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圈起上万亩水面。
网围的存在让鱼类资源越来越少,严重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平衡。而且,网围所在地是洞庭湖的核心保护区,也是候鸟的栖息地,网围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候鸟的迁徙和栖息。网围还严重影响了船舶正常通行,成为防汛的障碍。
签订拆围“军令状”
2016年5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向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政府等印发了《洞庭湖区养殖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文件中称,2017年年底前,全面清理拆除洞庭湖矮围网围,其中面积在5万亩以下(以县为单位)的要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并严格控制洞庭湖新增人工养殖设施。
文件要求,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明确分管负责人,建立由环保、财政、畜牧水产、水利等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文件明确,该项整治行动所需经费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列入本级政府财政年度预算之中。
湖南媒体报道称,2016年11月25日,湖南省政府在常德市澧县召开洞庭湖区养殖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会,副省长戴道晋在推进会上表示,省委省政府把洞庭湖水环境整治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要治理好。“洞庭湖区的养殖环境整治,省财政安排了7.5亿元。”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武深树介绍,早在2014年,湖南省政府就曾要求进行拆围专项行动,涉及沿洞庭湖的10个县市。但2016年,湖南省政府第一次将拆围行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也第一次提出拆围的进度表。
签了“军令状”,完不成要动乌纱帽。这给“涉围”的各个县市区带来巨大压力。
沅江市是唯一一个“两围”面积超过5万亩的县级市,2016年3月,该市出台了《沅江市拆除洞庭湖矮围网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镇、芦苇场、街道办、市直各单位,“各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据沅江市政府统计,该市范围内“两围”拆除任务共72处,总面积为16.68万亩。
沅江市畜牧水产局一名负责人称,沅江市政府向上级政府签订了“军令状”,又与每个乡镇签订责任状,“完成不了就要摘帽子”。
困难也随着大张旗鼓的拆围行动而显现出来。
沅江市政府的一份工作情况汇报中提到,拆围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拆围工程费用较大,一些钢丝网围需要动用大型机械和切割机,初步估计需要上亿元,“5月份市政府打了报告,但至今费用仍无着落”。另外,部分围子横跨多个县级辖区,比如下塞湖的矮围,横跨汨罗、湘阴和沅江,单方面开展拆围行动难以奏效。
拆围后又面临新问题
沅江市畜牧水产局一名负责人透露,沅江已提前完成湖南省政府要求的任务,并通过了验收,但拆围后又面临新的问题:一些网围老板因为投入较大,对拆围行动意见很大,四处反映情况。
“当初我在搞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反对?”沅江市草尾镇一个陈姓网围老板说,2008年,他在南洞庭湖租下4000多亩湖面,准备发展“生态甲鱼”和有机蔬菜。2010年,他继续加大投资,建设钢丝网围,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并组建了农业发展公司和养殖合作社。陈先生说,直到2015年,才有相关部门通知他必须拆掉网围。
沅江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一些网围老板在建设网围的过程中,曾吸引当地渔民或樵民投资进行分红,并在围子里工作。网围拆除后,这部分人也失去了收入来源,他们的就业安置成了问题。
也有网围业主提出,该场所是在渔场基础上建成,如果拆掉了,渔民的生活将会失去保障。这些都让拆围工作阻力重重。在益阳市南县,主要的拆围任务就是两大水产公司的矮围网围,总计达3.6万亩。
洞庭湖的网围兴起,有其历史原因。
夏顺安说:“1996年、1998年特大洪水,让整个洞庭湖的芦苇几乎绝收,遭受洪灾的各地方政府已无力投资来重塑芦苇产业昔日的辉煌,只有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利用民间资金开发湖洲,把以往由集体经营的芦苇山场转让给个人经营;支持鼓励渔民在洞庭湖水域发展网箱和低坝高栏(即矮围、网围)的淡水鱼养殖,有的县市人民政府还专门下文鼓励……”
他在湖南两会上提出建议,地方政府拆除“两围”,一方面要划定区域,有序拆除,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逐步拆除的方案,将全部区域分为核心区、缓拆区,逐步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对拆除网围进行补偿。
夏顺安说,一些养殖户投巨资建设矮围、网围,当时是受政府支持鼓励的。新形势下对矮围、网围进行拆除,对一些养殖户打击不小。他建议,应对养殖户给予适当补偿,由评估公司对矮围、网围进行评估,确定补偿方案。
沅江市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市政府解决拆围的资金已经很吃力了,如果还要补偿,地方财政根本没有能力。
“整治行动主要是还洞庭湖一个生态湖、一个清洁湖,还渔民一个生产生活的活动空间。”武深树说,对于拆围工作,目前省里并没有补偿和就业安置的相关政策。他认为,做好养殖户的稳定工作,主要靠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养殖户的转产和转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一些实业,从传统的以资源破坏型和生态环境破坏型的产业向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中国青年报 曹伟 记者 洪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