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西边山村扶贫:每家养蜜蜂四五十窝系脱贫致富第一步
本网记者采访汝城县扶贫办主任朱飞仁(左)
汝城县田美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何红良在棚里检查茄子的情况
新华网长沙5月5日电(赵伟 李慧)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江西两省接壤,属偏远山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和罗霄山片区特困连片开发重点县,是典型的“老、边、远、山、穷、库”的革命老区。十二五以来,该县强抓交通机遇,打造汝城“三高一小时”交通网,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发展旅游支柱性产业,创新县域扶贫发展战略体系,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探索了一条新路。
4年扶贫攻坚战发展路径
记者采访了汝城县扶贫办主任朱飞仁,从他的工作描述中得知当地扶贫工作量大,工作面宽,主要和农业、贫困人口打交道。“我是从2011年9月份过来接手扶贫工作的,一个月在办公室加上开会时间只占三分之一,其余都在基层下乡。走过了全县所有的乡镇,原来定的一批75个贫困村都走过,2014年定的新的一轮90个贫困村今年已经走了20多个。”
一个小学二年级孩子,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小学一般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偏远村走几十公里去上学,上学路上要花费两三个小时,这是汝城县南洞乡西边山村小孩上学难的真实写照。
在走访的75个贫困村中留给朱飞仁印象最深的是南洞乡的西边山村,据他的描述,这里交通很不方便,离南洞乡政府只有20多公里路但是开车走了3个多小时,道路很窄,一边是水库一边是山,车轮刚好紧挨着两边缓缓进入。西边山村最集中的地方不到十户人家,其余农户都分散在山头,村里学校盖在山顶上,12个学生就一个老师,当地人均年收入仅1092元。
“我是2013年5月第一次去,当时整个村就两三栋红砖房,其余都是土房,人均耕地三分田左右,大部分都是山,我们看到那个田,不要说种粮食,都在很陡很长的山,全是梯田,粮食光挑回来都相当辛苦。当地农民靠种田,几分田的粮食只能解决吃饭问题,种的经济作物很少,很多都外出打工,农民还养蜜蜂,到山里摘香菇、木耳去市场上卖,基本以这个为生。”此村列入了这一批的贫困村。
要想致富先修路,为了让当地村实现脱贫致富,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修21公里水泥路,预计2016年完工,2013年后,该村列入两项制度(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衔接,特困对象提供每人每年400元资助,每年安排5万元扶贫资金给该村用于修路;其次是依照当地条件发展产业,一是养蜜蜂,乡里注册养蜜蜂协会,做大养蜜蜂的产业,以前每家每户养个一两窝蜂,现在养殖四五十窝,家家户户都在养蜜蜂,能给他们每年增收好几千元收入,这还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第一步;现在又号召他们在山上种中药材,发展楠竹,低成本改造,提高产量,实现产业脱贫。
汝城作为国家级扶贫县,也是在罗霄山片区,汝城的扶贫工作任务重,具体体现在贫困人口多和贫困面大,全县总共309个村,现在还有90个贫困村。现在县里还有6万多贫困人口,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贫困人口减少了1.1万,大概以16.5%的速度在递减,按国家总体目标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
据了解,汝城被列入罗霄山扶贫的开发片区是2011年开始做规划的,从2014年实施的整体情况来看,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22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达到6946元。近年来,为贫困地区新修村组公路216公里、架设改造输电线路132公里、修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52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6.8万人,新建和维修村级活动场所43所。扶贫开发在实施过程对当地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改善有了很大作用,高速公路的开通,拉动了当地经济的的发展。
产业扶贫:脱贫致富
扶贫重点产业发展,使贫困农户增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也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智力扶贫,技术培训。汝城县扶贫办主任朱飞仁介绍说:“我县扶贫特色在于产业发展上紧紧依靠当地的种植大户,龙头企业,靠农户一家一户闯市场很难做大,大户带动力量强,提供好品种和好技术,栽培技术管理,产出后集中销售的模式,像生姜蔬菜茶叶小水果,此外还引进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小额贷款资金支持, 给扶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汝城县委书记方南玲亲自挂帅西边山村,帮助西边山村民脱贫,她在这次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提到,作为县域经济来说,产业培育是永恒主题,县域经济发展要有顶天立地的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草根经济。汝城在产业发展上着力培育山区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盈洞的金银花、沙洲瑶族村的水果、岭秀瑶族乡香岭的生姜、延寿瑶族乡松西村的小米椒、三星镇旱塘村的硒山茶、田庄的蔬菜、马桥的花豆、上祝的板鸭、桥头的林业等“一村一品”产业。
汝城县田庄乡田庄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何红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致富能人。作为田美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任,他带头全乡人民发展大棚西瓜1100余亩,年产西瓜3500余吨,创产值5100万元,成为了田庄乡农民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他的合作社到目前吸纳了会员65户,流转土地498亩,蔬菜种植年创产值5000万元。这种专业合作社为田庄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目前整个田庄乡发展蔬菜种植7000余亩,蔬菜产业正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2012年,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茶产业定位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至2014年元月,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0000亩,形成了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南岭片万亩生态茶园和田庄暖水片万亩富硒生态茶园三大茶园,主要种植了福鼎大白、碧香早、安吉白茶等6个优良品种。目前,引进广东、浙江和本地老板成立了松溪、金润、汝莲、绿江南、绿金香、三江和等6大茶业公司。
据了解,各茶园已投入土地流转资金1200余万元(稻田408元/亩),流转土地面积3万亩,涉茶农户每户增加收入500元,既增加农户收入,又解决了上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每天都有上千农民在各茶园劳作。预计至2016年,汝城茶叶种植面积达6万亩,茶产业将成为汝城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去年引进的松溪茶叶,它做的罗霄红红茶、南岭青绿茶品牌,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是去年全年生产的总值,推动了茶产业向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当地茶产业崛起后,加速绿色崛起和扶贫攻坚进程。
精准扶贫:先准后精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传递出国家扶贫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前段时间在湘西州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会上强调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方法。可以说,精准扶贫是国家是我省的工作重点,那么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如何“精”何“准”?
扶贫办主任朱飞仁谈到了“先准后精“的扶贫理念,“第一是准,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脱贫路也有很多,我们的扶持对象是保证年收入2300元以下,实施产业扶贫,按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其次是做“精”:做服务,解决产销问题,发挥村合作社的作用,收购产品卖钱,政策上支撑,贷款贴息,进行基地水渠投资。”他表示使农民和村合作社达到双赢的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中。
精准扶贫主体通过产业产业扶贫来进行,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部分以种植业为主,结合各地实际来选择种植作物,像山区就种植生姜,靠近县城种蔬菜。销路上充分发挥乡镇、村合作社的优势,生姜有专业合作社,蔬菜这块有龙头企业,像粤旺蔬菜和甜美果蔬都是带动性龙头企业,他们是对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当地政府只是提供技术支撑。种蔬菜有农户一两年就实现脱贫的,种植蘑菇采取专业合作社培育菌种,贫困农民挖回去浇水养殖。
之前存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养在家里卖不出去难题,现在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发展产品销售可实现朝发夕至,速度很快。交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也减少了物流成本,截至目前全县只有8个村没有通通乡村公路了,国家的资金支撑幅度比较大,国家给予每一公里50万的支持。精准扶贫包产到户,切实解决当地农民贫困难题。
金融扶贫:输血到造血
扶贫发展最根本是要脱贫,而脱贫最重要的是要当地老百姓能有自由生产的能力,即扶贫要从“输血”到“造血”转变。湖南省第一批16个扶贫县中,汝城当时并没有列入湖南省里的金融扶贫试点县,在农业资金支撑方面目前主要是小额农业贷款扶持,即一家一户一年两到三万元小额贷款,农村商业银行按贫困农户信用等级直接放贷,享受国家最优的贷款支持,低于基准利率,如果农户将资金真正用到发展产业上政府将再给予一部分扶贫资金。
扶贫办主任朱飞仁在采访中提到:“造血功能主要培育产业为主体,我们的目标让每一个农户通过扶贫能掌握一到两门技术,长远来看要引进产业,固定产业,真正让农民获利,有些产业要走精加工之路,目前发展的主要是产品层面,以新果鲜菜形式销售,真正来说有些产业带动起来了要走加工化道路。”
金融扶贫一个重要的话题便是招商引资,汝城的招商引资在农业上也比较突出,像发展比较好的粤旺蔬菜,生姜种植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汝城当地的生姜与和山东的黄姜品种不同,它的辣味重,个头小,含水量少些,当地有种植生姜的习惯,山区地形也适于种植。
“今年的生姜种植面积将会翻一番,因连续两年赚了大钱,很多地方都在种生姜,山里的田种生姜,郊区也在种生姜。现在生姜市面价格大概5块多一斤,高的时候能卖到10多块,我们生姜的价格比黄姜的价格要高三分之一左右。”生姜近两年来市场价格走俏,汝城大面积种植生姜,但无形的市场手是重要的利益杠杠,汝城在2011年的时候也出现生姜市场行情惨淡,市面上仅卖几毛钱一斤,许多生姜都烂在地里,没人去挖生姜,人力成本远大过于生姜带来的效益。
根据贫困地区贫困原因和程度的不同,按边远落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库区等类别对贫困乡村扶贫工作进行分类指导,从资源补给、基础完善、能力素质等方面实施对口帮扶和精准化扶贫,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一体化扶持,扶贫成效显著,但发展的任务还很长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