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载文:湖南汝城县:从“输血”到“造血”的内生发展之路
郴州市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作为国家贫困县,长期以来,汝城县当地财政能力不足以支撑水利建设,走着“输血”建水利的传统路子。近年来,汝城县通过自主“造血”成功破解了水利投入不足的难题,将原来不能干、不敢想的项目逐渐变成现实,成功地推动汝城水利发展驶入快车道。
长远谋划,构建“造血”生态
为破解发展瓶颈,汝城县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以规划引领发展,将治水思路融入治县理念,全县水利改革发展呈现出机制日益灵活、体制不断优化、建设不断加快、效益日渐显现的趋势。
汝城县在准确掌握县情的基础上,加强政策研究,准确把握国家水利投资动向及未来发展趋势。依照科学治水的思路,以瞄准现代水利发展为目标,以规划为引领,为水利建设指明方向。汝城县组织力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情编写了相关水利规划,如《汝城县2011—2020年水利扶贫规划》《汝城县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防洪规划》等,为汝城今后水利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同时,汝城县紧紧抓住国家水利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向上级水利、财政等部门汇报衔接,结合本县水利规划,及时申报符合汝城实际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水利项目进行融资建设。
为打通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汝城县创新治水理念,积极推进水资源市场化运作,使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汝城县委、县政府践行“治县先治水”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始终把水利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政府公共财政对水利改革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搭建平台,营造“造血”环境
为弥补公益性和基础性建设资金缺口,2012年以后,汝城县成立了6家融资公司,尤其是汝城县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以来,通过与城投(即“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有机结合,在推进汝城县水利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汝城县通过超前规划,精心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向上争取资金数额逐年递增,从2009年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7000多万元。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初期,县政府整合水利资产,以城投为担保主体,帮助公司进行资本注册。同时,在城投融资项目中,水投积极做好技术指导和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并提供担保,增强了融资能力。目前,汝城县已经形成了投资公司融资代建、银行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
为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优势,汝城县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管理模式,强化投融资平台的整合,形成以平台整合为纽带,带动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凝聚水利改革发展的合力。为确保融资平台良性运行,汝城县积极为各融资平台建立合理的盈利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允许县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进入全县河砂拍卖市场,进行有序开发。同时,实施城乡集中供水工程,进行市场化运营,利用经营性收益反哺公益性投入,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联运发展。对一些混合性水利项目进行有效包装、运作、分割、整合,以此提高项目融资的成功率,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利投融资平台的健康发展。
广聚合力,强化“造血”功能
在汝城县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益将河和浙水河治理项目通过整合水利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形成了整治一条河、打造一片景观的效果;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中,整合农业开发、国土、水利等资金,积极建设现代农业、规模农业,打造了茶业和蔬菜业的大型产业基地。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区域集中、各投其资、促进发展、各记其功”的原则,汝城县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整治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汝城县利用各投融资平台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汝城县以城投为融资平台,建成城市防洪一期工程、龙王庙湿地公园、东泉游园等;以水投为平台,建成土桥集中供水、溪头集中供水、热水水务中心、热水河风光带等工程项目。同时,该县将水利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田庄乡项目区引进广东粤旺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绿色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全省大棚数量最多、建设标准最高、设施最完善的钢架塑料大棚蔬菜基地。卢阳镇规划的项目区吸引了广东松茂集团、浙江松阳青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规划建设全国一流的万亩有机生态茶园,已完成茶叶种植6300亩。高效节水项目区共引进现代农业企业9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个,完成土地流转和示范基地建设2.3万亩,带动发展茶叶、蔬菜、优质稻等面积近10万亩,成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引擎。
如今,汝城县以一个贫困县的家底,开创了“水利融资为主体、生态水利为主力、经营水利唱主角”的发展新模式,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缓解了水利建设资金之“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