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比赛途中经过水站 你会纠结要不要喝吗

03.05.2016  12:50

  补水,在长跑运动当中可是一项重头戏。当竞争较激烈时,取水、喝水还可能引发比赛的小事故。例如刚刚过去的2016伦敦马拉松女子组比赛中,最终夺冠的苏姆贡在途中一个水站前面与对手发生了身体碰撞,被绊倒在地,第一集团的选手都被卷入到了这次意外中。所幸赛后苏姆贡表示这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太多影响。

  因此,在比赛中经过水站,要不要喝,就成了跑者们每次纠结的问题。

  要看比赛的

  性质和距离

  水占据了成人55%-66%的体重。当脱水达到体重4%时就会出现明显身体不适和运动能力下降。跑的距离和时间越长、天气越炎热,补水就越为关键。如今各大赛事的补给都做得越来越到位了,特别在比赛后程每隔1-2公里就会设立水站,一般来说选手都能喝到足够的水。

  在运动强度不大、时间不长、环境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体内产生的热量较少,不会产生大量排汗和无机盐丢失现象。像5公里、10公里比赛,虽然具有一定强度,但由于时间较短,身体一般不会产生严重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现象,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补水。

  而且,短距离的比赛速度快、强度大,心肺几乎处于满格运转的状态,如果因喝水增加了额外动作,不仅破坏了节奏和动作直线性,还给重负之下的心肺机能增添压力。所以,一般专业运动员参加10公里以下比赛是不会喝水的。2013年在沈阳举行的全运会男子10000米决赛中,跑道两侧设立了饮水摊,结果全程下来几乎没有一人跑去喝水。

  而半马、全马、甚至超马的比赛时间长,如果天气再比较炎热,出汗引起的水分、电解质流失就很大了。如果完全不喝水坚持到终点,可能很少人受得了,即使坚持下来了,对身体也有一定损害。所以较长距离比赛的途中补水还是有必要的。

  视自身和环境情况随机应变

  运动中补液的目的是维持血浆容量和电解质浓度,预防电解质失衡引起的肌肉和神经工作能力下降。而补液量和补液速率,则应按个人的身体状态和天气等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在比赛的前5公里,身体脱水不多,无需进行频繁的补水。再加上起跑阶段人流密集,取水容易发生混乱。所以一些成熟的路跑赛事在前5公里不会设立饮水点。

  如果天气比较冷、本身出汗和脱水不多,这时有些人可能不喝水还好,强行喝下冰冷的水、刺激肠胃之后反而添了麻烦;如果天气很热,大量出汗,感觉十分干渴,并出现头昏眼花的脱水症状,补水是急需的。

  另外每个人的身体特点不同,有些人属于“水牛型”不喝水没法跑,有些人属于“骆驼型”特别耐渴,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来安排比赛中的行为。

  喝什么,视运动强度和时间决定

  一般马拉松沿途的饮水站都会有水和运动饮料供选手选择。

  如果仅仅喝水(极低渗),水分会快速被吸收进入体液循环,而流失的电解质却没有得到补充,导致体液渗透压降低和电解质平衡打破,容易引起肌肉和神经功能失调(最常见的是抽筋)。如果只喝饮料,有些运动饮料往往含糖或电解质较多,渗透压高,使液体被喝下之后吸收进入细胞的速度较慢,产生更强烈的口渴感。

  因此,考虑到气温和出汗量的个体差异,原则上建议:30分钟以内的中低强度运动(夏季除外),可以以补充水为主;30分钟左右的大强度运动,建议在补水时补糖,夏季还要同时补充电解质;30分钟以上的持续性运动,建议全面补充水、糖和电解质。

  延伸阅读

  一场缺水的“火拼

  ——1993全运会“董胡大战

  稍微留意中国中长跑项目的人,谁都不会忘记,1993年天津全运会马拉松赛发生的那场董胡“火拼”。

  那场马拉松赛,东道主做了手脚。比赛开始后,每5公里一站的供水点却找不见。原来东道主为了不让外地选手喝到水,故意将水站放置在观众后面,外地选手根本看不见。而选手们想拿路边天津队的水,抢了几次都没得手,都被前面礼仪小姐挡住。

  当时实力最强的胡刚军和董江民都没有水喝,但胡刚军一开始就提升速度,将其他人抛在身后,为了战胜胡刚军夺得冠军,董江民紧紧咬住对手,此时他们与第二集团足有1公里之多的距离。

  董胡“火拼”到39公里处时,胡刚军突然口吐鲜血,倒在了跑道上。董江民当时也是严重脱水,眼前一片漆黑,他跑进路旁小卖部,乞求水喝。小卖部的老太太看他可怜,给了他两包软包装饮料,他一口将一袋饮料喝下去,由于体能消耗达到了极限,没跑 500米就摔倒在地不省人事,直到第二天早晨他才苏醒过来。

  ■来源: “98跑”微信公众号

瓦努阿图来湘集训队在岳阳举行国家独立日庆典活动
瓦努阿图运动员展示湖南理工学院赠送的中国龙。湖南新闻网
湖南九龙江举行8公里溯溪赛 选手寻瀑探幽
6月17日,8公里徒步溯溪赛在湖南汝城九龙江开赛,湖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