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重庆朝天门码头:战时下江民众的“定心丸”
25.08.2015 01:38
本文来源: 湖南红网
(朝天门码头,曾是战时下江民众迁徙重庆首先登陆的地方)
(时刻新闻记者抵达朝天门码头)
(抗战时期的朝天门码头。老照片)
(如今,码头对面高楼林立,江面上的豪华游艇也洗去了战时的破败沧桑)
(朝天门码头不断发展,周边预备兴建商业区)
(人潮涌动的朝天门码头,如今这里成了重庆市民休闲娱乐最佳场所之一)
(夜色迷离的朝天门码头)
《最后的胜利》系列报道
湖南卫视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红网将推出大型报道《最后的胜利》
湖南经视报道: 全媒体融合传播 8组记者找寻抗日战争的湖南记忆
潇湘晨报报道:《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红网全媒体报道团赴抗战名城挖掘湖南故事
初抵重庆,朝天门码头几乎是必游景点。
这里是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傍晚夜色迷离,人潮如织,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码头一直以“古渝雄关”的名号为傲。但相对较少被人提及的是,抗战期间,重庆作为陪都,大量下江人民涌入此地,几乎都是在这里上的岸。朝天门码头,镌刻着重庆八年陪都的记忆。
时光倒转七八十年,随着日军铁蹄大举进犯华夏,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南京国民政府风雨飘摇;11月1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南京登永丰舰;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11月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船抵达重庆。随后,全国重点工业、企业、学校亦随之迁来,各地船舶纷纷涌入朝天门码头。
沿着长江流域,日军战火不断向内延伸:1937年,上海、南京失守;1938年,武汉沦陷;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而重庆由于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直成为牢固的“大后方”,沦陷区群众纷纷来此寻求安全庇护。
今年80岁的王西福,如今说得一口地道重庆话。他幼年是从上海迁过来的,出身于上海,父亲是重庆人,母亲是上海人。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因日军封锁航道,王西福随父母历经20多天,从上海走路到宜昌,再从宜昌坐船,三天后抵达重庆。朝阳门码头是王西福首次踏足重庆的土地。当时只有两岁多的他,对这段行程不复记忆。“过去听父母说,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船上挤满了人,都是来避难的。到了码头后,终于放下心了。”
而如今,朝天门码头人潮如织,一路上,不断有小贩吆喝推销“两江夜游”豪华轮渡。通往码头的人行路上,各式小摊位一字摆开,小吃、冰饮、地图、明信片……几乎应有尽有。霓虹璀璨的江边,街头艺人弹着吉他,唱着忧伤沙哑的情歌,而游客则坐在石阶上静静倾听。百米开外,大屏幕展开,还有自助KTV,供游人自娱,一派祥和的盛景。
对于抗战陪都历史,今天的重庆人多感到很自豪。大学毕业不久的赵爽,在码头附近卖明信片,上面印有有老重庆影像,或是自己拍摄的十八梯老街照片,如今已经卖了2000余套。“重庆八年陪都历史,给这里留下了大量文物遗址,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
本文来源: 湖南红网
25.08.2015 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