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7月24日头版:创新开放大讨论在我省火热开展

27.07.2017  01:50




既要思而议 更要起而行
创新开放大讨论在我省火热开展







    湖南日报记者  


    “创新、开放”,在这个火热的盛夏,又一次成为三湘四水的热词。


    日前闭幕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


    如何顺应创新开放大趋势,把握发展新要求?如何寻求创新开放发力点和突破口?如何充分激发创新开放活力?


    连日来,我省各条战线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传达落实全会精神,出台细化落地措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创新开放的大讨论,思想碰撞、观点争鸣,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全省上下凝聚创新开放的强大共识,转化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具体行动。


       是思想观念的大洗礼,更是起而行之的大动员


    “敢为人先,忧乐天下”,是湖湘血液里的不变基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南人再次把“创新”和“开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创新是湖南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是湖南加快崛起的必由之路。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明确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的“任务书”“路线图”。


    连日来,社会各界、各条战线纷纷响应省委号召,积极展开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驱动创新的大突破,以观念的大更新构建开放的大格局。


    省直机关积极搭平台、促交流。近日,省直工委联合湖南日报社、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举办“创新·开放——新湖南”青年论坛,推进全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新热潮。省直机关还向广大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勇于到艰苦地区、基层一线摔打锻炼,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以实际行动为湖南创新发展和开放崛起增光添彩。


    革故鼎新,首先要打破思想的牢笼。作为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积极响应省委“在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大讨论、大洗礼、大革新”的号召,从19日起陆续刊发包括社论、湘声在内的系列评论。尤其是开设《创新开放大家谈》融媒体专栏,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我为创新开放献一计”有奖征集活动,在全省掀起了一场“创新开放”的大讨论。从省直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高校学者到企业工人,从回乡创业青年到异地湘商,都通过湖南日报搭建的献计平台,直接参与到这场“创新开放”大讨论中来,贡献智慧,碰撞观点。


    “任务书”已确定,“路线图”已明晰,《意见》为各部门吹响了“创新开放”的动员令。


    省委政研室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作为省委核心智库,省委政研室将始终紧紧围绕全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充分发挥以文辅政、参政设谋作用,积极发挥综合协调、联络服务作用,当好参谋、出好主意、抓好落实,为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贡献力量。


    省发改委主任胡伟林说,一定按照省委的统筹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注重精准发力,全力推动战略落细落地、开花结果。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说,要确保全省科技系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加快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举措,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


    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表示,下半年要主攻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构建开放崛起长效机制,发挥优势,精准发力,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省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湖南创造”转变。


      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开放新空间


    根据《意见》,目标到2021年,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经济竞争力、科教创新力、文化软实力、生态承载力、开放影响力在全国进位争先,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加快迈进基本现代化,创新型经济新体系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形成,复合型人才发展新机制健全,服务型政府新体制完善。


    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要怎么干?讨论中,大家认为,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项目上。


    针对《意见》提出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四大创新”,各条战线都拿出了各自的落地措施: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政策为支撑,把《意见》有关要求落到实处。”省经信委提出,每年突破30个左右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转化100项左右技术成果,开发50个左右标志性创新产品。大力支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继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奖励制度,重点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制度。继续分产业或产业链出台专项政策,继续分批发布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实施“制造+互联网+服务”工程专项行动,推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创新。


    省科技厅提出8条举措,包括积极对接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和平台布局,加快推进“提升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切实推动构建和完善创新引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改革事项,抓好科技攻关项目体系化布局,加速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发展,制定出台促进高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提升创新创业服务。


    省文化厅厅长禹新荣表示,省文化厅今年谋划了26个重点项目,确保落地见效。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打造以全国花鼓戏汇演等为重点的一批全国性、国际性的文艺活动新品牌,继续办好湖南艺术节,实施高雅艺术普及工程,启动民族县和边境县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创意和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推进通道及绥宁侗寨、凤凰县区域性防御体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力实施开放行动、拓展发展新空间,《意见》提出了“五大行动”,包括实施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实施对接“新丝路”推动走出去行动,实施对接自贸区提升大平台行动,实施对接湘商会建设新家乡行动,实施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


    “开放崛起省级层面重点是推进五大项目工程,市州是做好两篇文章。”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说。五大项目工程是指推进跨境电商百亿项目、外贸综合服务百亿项目、海关特殊监管区百亿项目、新引进外向型实体企业百亿项目、国际化物流体系建设项目。两篇文章则是指把湖南的产品、产能推出去,把域外特别是把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来。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启动增量计划,实行“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一品一策”保姆式服务,针对行业特点、企业特色精准帮扶,使越来越多在湘外贸企业出口破亿、破万、破零和翻番,更多开放平台成功创建。


    长沙海关则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使我省进出口环境明显改善。出台提高通关效率10项措施,编制并免费发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监管场所政策指引》,为企业充分利用开放平台提供指导;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为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减免税款,增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优势。


     改革改革再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动力和开放活力


    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如何深入持续?《意见》提出,要突出深化改革、革故鼎新这个根本动力,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向创新开放聚焦发力,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放管服”“双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更多改革成果,充分激发创新动力和开放活力。


    “把思想落实到再改革上,理念落实到宏观谋划上,把行动落实到项目建设上。”省发改委主任胡伟林说,创新、开放本身就是改革。要在改革政策设计、工作推进上充分体现创新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投融资、价格、优化营商环境、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激发创新之力、拓宽开放之路。同时,坚持用创新、开放的思维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特别是当前,要围绕战略明确的任务,再谋划制定一批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为今后发展集聚优势、夯实基础。要聚焦“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积极对接,再储备、开发、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抓住基础设施这个薄弱环节,扎实推动“四网”升级;突出产业发展这个重中之重,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产业、大企业;把握改善民生这个落脚点,切实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等民生项目建设。


    人才是创新和开放的重要保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主要从五个方面大力加强人才工作: 一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引进海外人才三个主要政策文件。二是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一链一才”产业人才计划,紧扣制造强省建设20个产业链形成20条人才链,重点打造长沙创新谷、株洲中国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等人才洼地。三是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园区建设,深入实施“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造就高水平的大家大师和创新团队。四是着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制定湖南省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训练院、职业培训包等改革试点等。五是加大外国人才智力引进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百人计划” 外专项目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持续推进“海外名师惠三湘”引智工程,精准引进省内急需的各类高端、紧缺外国人才。


    省工商联主席张健表示,要“突出四个优化”,优化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优化人才队伍、优化政商关系,推动有关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打破服务瓶颈,完善服务体系,真正为企业“松绑减负”、助力加油,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执笔:湖南日报记者 苏莉 唐婷 胡宇芬 沙兆华 于振宇 周月桂 曹娴 陈淦璋  彭雅惠 龙文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