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风潮吹入中国传统粮仓

17.10.2014  10:37

    没有想象中层层叠叠、鼓鼓囊囊的麻袋,只有堆放整齐、约有两层楼高的麦粒。这是中新社记者在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粮仓里见到的一幕。借助新技术,这座只有30多个职工的仓库管理大批粮食“举重若轻”。

  把包装仓改为散装,是传统粮仓设施升级的关键一步。浙江省省级粮油储备库管理中心主任黄志军说,以前储粮都是用麻袋包装,购买麻袋需增加开支自不必说,更令人心痛的是麻袋之间的空隙白白浪费,无形中减少了仓库存放粮食的容量。此外,装卸粮食也需要人工扛,费时费力。

  在此情况下,该直属粮油储备库着手将包装仓进行散装化改造。目前,已有9座仓库完成了这一改造。

  这一改变看似平常,效果却不一般。该粮油储备库副主任金建德表示,改造之后仓容量从原来的1800吨提高到3650吨;粮食装卸也更加方便快捷,“以前卸一船粮要30多个装卸工,现在卸四五条船只需要6-7个人”,粮食调运和周转效率有了更好保证。

  以散装改造为基础,更多先进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例如,把风道从地下挪到墙上,让原本垂直流通的风改为横向缓缓吹过粮食,能使粮食更好散热,水分损失更小。粮堆密封后,打入高纯度的氮气替代杀虫剂,使害虫因缺氧而死,既不会使农药残留在粮食上,也不会污染环境。

  智能控制、信息化、物联网等新技术风潮也吹进了传统的粮仓。

  比如,在控制温度和湿度上,以前该储备库检测粮温“像给人测体温”,工作人员需要把温度计逐一插入粮堆,几分钟后再逐一拔出来读取、记录数据,记录完所有仓库需要十几个人干一天。而现在用基于“云技术”的无线粮情检测系统,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只需一个小时。

  在中国,采用新技术改造老仓储设施的粮油储备库日渐增多。据介绍,像浙江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这样的仓库在浙江省约占一半左右。

  据国家粮食局最新数据,目前中国所有仓房中78%装备了机械通风系统,57%装备了计算机粮情测控系统,仓储物流作业机械化程度显着提高;推广应用“四合一”(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储粮新技术的粮食仓容达到1.6亿吨。

  技术改造在中国粮仓蔚然成风,源于官方对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视。

  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十年增长,2014年夏粮丰收也已成定局。但人多耕地少,粮食供求关系始终处于脆弱的“紧平衡”这一现实并未因此而改变。减少粮食在储备环节的损失,成为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必然要求。

  同时,随着产量的连年增加,如何有效利用、保存好粮食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官方已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应用先进储粮技术,推动储粮设施升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6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目前中国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要加强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司长翟江临透露,目前粮食系统正在研究部署今明两年新建1000亿斤仓容,新建仓容将积极采用绿色储粮、智能控制、信息化和节能减排等新技术,提高中国粮食安全储备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