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芳华 为人民绽放

08.03.2016  14:03

  3月4日晚,李晖代表(左二)、向平华代表(右一)和汤素兰委员(右二)做客“热点面对面”。 湖南日报记者 罗新国 摄

  湘剧《月亮粑粑》。(资料照片)

  图为花鼓戏《桃花源记》演出照。

  (资料照片)

  2月10日,花垣县边城公园,许多苗族阿婆在开心地进行苗歌对唱。(资料照片)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了让大家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全国两会内容,今年,湖南日报报业集 团旗下的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在北京联合开设演播室,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老百姓关注 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访谈内容将在各家媒体同步刊发、推送,敬请关注。

  【提要】

  春节期间,一首《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在网上持续走红,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这首歌曲的“总导演”,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在《湖南 日报》上撰文寄语全省文艺界,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根本途径,创作出更多有湘味,有温度的扛鼎之作,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 民绽放。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用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湖南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让文艺更好地服务人民展开了热议。

  文稿整理:湖南日报记者 田甜 张斌

  主持人:李艳华

  统筹:夏似飞

  【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 李晖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省作协副主席 汤素兰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界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委书记 向平华

  【故事】

  第五届湖南艺术节:

  海选观众当评委

  湖南日报记者 田甜 张斌

  赵化锋是湖南舞台艺术的忠实戏迷,也是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的观众评委。他和另外4位观众评委一样,经过了重重“考验”,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

  去年年初,省文化厅启动了“我是评委——寻找全国舞台艺术观众评委”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1471名观众报名。通过专家评点报名者 剧评、全国网民投票等环节后,10名观众被聘为湖南省第一批舞台艺术观众评委。这10位观众评委,均是大学本科文凭,其中3人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他们来自 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岗位,一直热爱戏曲等舞台艺术,是湖南舞台艺术的可靠“粉丝”。

  今后,10名舞台艺术观众评委将参与湖南舞台艺术项目的论证、指导、鉴赏和评估等工作,为文化艺术工作出谋划策,协助做好舞台艺术演出的竞赛、评奖、评审等工作,不定期向省文化厅提出意见和建议,贡献真正来自观众源头的活水。

  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从这10位观众评委中随机挑选了5名,参与展演剧目评奖,对舞台剧目行使话语权。这样的评奖模式,开了全国先河。

  “舞台艺术是表演给观众看的,就应该离观众近点再近点,由观众说了算。”赵化锋说,评选舞台艺术观众评委,请观众评委代表观众提出建议,将让舞台作品与观众距离更近,更接地气。

  【观点】

  1

  多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伟大作品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请问各位代表、委员怎么理解文艺作品的“人民性”?

  李晖:我理解的“人民性”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文艺家应该坚持的一个准则,体现在我们的作者、文艺家能不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能不能够创作出有温度,有力度,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伟大的作品。

  汤素兰:我特别认同李晖代表的这番话。我觉得文艺作品的“人民性”,第一就是作家要植根于生活,写作的素材一定是来自于生活的,不是凭空捏造 的。第二要表达人民的心声,表达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人民的诉求,表达人民的愿望,表达人们奋斗前进追求的梦想。所以一部作品它可能不单是一部作品, 当我们在看一部文艺作品的时候,同时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声音,看到这个时代的历史,甚至看到了这个时代前行的方向,这才真的是接“地气”的作品。

  2

  好的文艺作品是人生的好导师

  主持人:请问代表、委员,怎样看待文艺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

  李晖:文艺作品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好的文艺作品是人生的好导师,能够鼓舞一代人,激励一代人。

  汤素兰:文艺作品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比如说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的林肯总统曾说“一个妇人写了一个小册子,结果引发了一场战争。” 这个妇人就是斯托夫人,因为她写过一部作品叫《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黑奴的悲惨生活,然后激起了很多很多人的愤怒,自觉加入到了解放黑奴的美国南北战 争当中。这就是一部文艺作品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就是当我们读一部好作品的时候,一定会记住里面的人物,比如说我小时候读过《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我就会把里面的话,抄在笔记本上。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只有几步,这些作品总会激励我们。

  向平华:一个好的作品可以激励一个人,激励一个家庭,甚至激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发向上有为的正能量。我们这代人都是唱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歌 曲一路走过来的,那个时候处处充满着阳光,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正能量,所以说一个根植于人民群众土壤的作品最能震撼人,最能震撼社会,最能激起人们的正能 量。

  3

  因为走心所以感人

  主持人:《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的走红,对文艺作品创作有什么启示吗?

  向平华:老百姓都是很真实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今年央视春晚的《六尺巷》、湖南卫视春晚的《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就是文艺作品 “人民性”的代表。为什么这两首歌曲感动人?就是因为走心,唱响了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引起了老百姓的共鸣。我来自湘西,我觉得《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唱出了 湘西人的真情实感,唱出了对党中央的无限感激,也唱出了老百姓心中想致富、想发展、想小康的迫切愿望。

  其实基层是文艺作品的富矿,就拿我们农村基层干部来说,为了党的政策实施,为了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风里来、雨里去,虽然没有焦裕禄那么鞠躬尽 瘁,没有孔繁森那么轰轰烈烈,但是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的故事,都是永远拍不完的电视连续剧。所以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包括新闻记者,一定要贴近生 活、贴近实际,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人好事写实、写真,用真情实意勾画一部完美的小说,这样人间就不缺爱,人间就有“大爱无疆”。

  李晖:这首歌能火起来,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接地气,抓住了感人的细节。近年,我省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如省文 联去年组织了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采风创作活动,省作协组织作家深入基层,深度采写,创作一批重点作品,并引导作家 在基层建立自己的联系点,寻找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最近,我们又组织文艺家兵分三路进行了采风,其中有一条线路就是去十八洞村。文艺家们在十八洞村深入农家进行创作采风,进一步采集素材,大家都 反映,深入基层与不深入基层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和老百姓坐在一条凳子上拉家常,与在办公室里面想象也是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说,确实应该让我们的 艺术家更多地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只有去体会到那种泥土的芬芳,只有去觉察到最基层的声音,你才能够写出最绚丽的作品。

  汤素兰:我觉得,文艺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来源于生活。我曾经写过一个作品叫做《珍珠》,讲的是一个“超生”家庭的故事,主人公是家庭中的大女儿 叫珍珠。后来有很多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写信,告诉我说,非常感谢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我的家里就有一个像珍珠般的孩子。我想这个故事能感动那么多的 人,就是因为来自于生活。

  那些能超越时代的优秀作品,大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记得我小时候,读湖南籍作家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就感觉他写的每一个人物都在我的村子里面, 在我的身边就能看见。这样一个非常有正能量和主旋律的作品,在这个时代回过头去读,依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就是符合“人民性”的代表。我觉得它是将创作 的规律、创作的初衷和作家的责任感都融合得特别好的一个作品。

  4

  形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

  主持人:现在的文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推动文艺工作者去创作更多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作品呢?

  汤素兰:文化可以多元,但是核心的价值观一定要坚守。文艺作品市场化以后,有些人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作品的媚俗化和低俗化。有些人在文化多元的幌子下面,传递不合适的价值观,比如在少儿作品插入黄色、暴力内容,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存在过度西化的现象,没有保持自己本身民族的特色。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纵观儿童文 学作品,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有鲜明的民族性,比如《哈利波特》中的城堡、魔法等,就有非常深厚的英国传统风情。所以,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还是要警惕过 度的西化,坚持民族特色。

  李晖:文艺界确实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就是很多的文艺作品并不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的,他们有的可能是无病呻吟,有的可能是严重脱离实际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我们现在正在制定湖南省文艺战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施方案,这将对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基层采风创造条件,同时我们也将给他们交任务,进行质和量的考核。

  同时,我们将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推动。今年将启动实施“百千万”文化人才提升工程,从2016年起利用5年时间,借助国家级高水平艺 术院校平台,选送一百名优秀文化人才进修培训;依托省委党校、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教育培训基地,培养培训一千名文艺人才和文化管理干部;整合各级文化培训 资源,轮训一万名基层文化工作者。

  另外,我们将会推出各种各样的平台,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大显身手,比如通过湖南艺术节、文华奖,芙蓉奖、田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评比活动,促使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好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

[编辑: 刘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