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幸福——“精准扶贫”的长沙县模式
美丽的浔龙河生态小镇。周云武 摄
长沙县委书记、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懿文(右一)来到长沙县星沙街道灰埠社区张玉英家走访慰问。曾诗怡 摄
长沙县县长张庆红(前排右一)考察桃园村。
总投资470万元的白石洞水库移民安置区幼儿园,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70位幼儿。周云武 摄
桃源新村服务中心。周云武 摄
清爽靓丽的桃源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沙县委宣传部提供)
陶芳芳
在长沙县,从星沙驱车,沿金井大道一路驰骋进入金井镇白石洞水库移民集中区,刚到村口,一幅悠然自得的生活景象遁入眼帘:
一栋栋三或四层白墙青瓦式的湖湘建筑连排矗立,与绿树山花相映成趣;
一个个店面门口吆喝声此起彼伏,小卖部、服饰店各类小生意经营得热火朝天;
一群群满脸流溢幸福感的村民们,簇拥在绿色大坪里或聊天、或下棋,自成一道最美风景……
这无法与村民们过去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土坯房,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没有路,进一趟城,耗时大半天;没有其他电器设备,一台老式电视机成为全家宝贝;没有生存门路,真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从昔日的清贫穷苦,到今日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奔小康”。蝶变,源自长沙县大力实施推进的“精准扶贫”。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可让一个人掉队。”近年来,在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的“绝对要求”下,长沙县精准扶贫工作,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总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长沙县特色的扶贫之路,为贫困村民们播撒了一颗颗幸福种子。
一种态度: 扶贫责任“自我加码”
作为中西部第一县,近年来,长沙县经济发展可谓一路气宇轩昂。去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07亿元。
“若以经济账来算,长沙县只有相对贫困,没有绝对贫困”。目前,长沙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1497元。杨懿文认为,如果按照长沙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的脱贫标准,长沙县在今年年底就能实现全面脱贫。
但也有忧虑:“经济数字大体上是工业发展的体现。实际上,长沙县农业人口多,占比高达70%。尤其边界地区,多属于丘陵山区,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较少。”
此外,杨懿文还与长沙县的干部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家庭年收入3万元,但家中有人得了重病,每年医药费开支远超3万元,那么,他还能算是脱贫么?!
扶贫,体现了责任,彰显着态度。
为确保扶贫的阳光雨露精准滴灌到每一个有需求的贫困户,今年8月,长沙县深入调查,进一步厘清贫困户对象。最新数据显示,长沙县现有省级贫困村12个,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6197户18476人。
在国家制订的“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基础上,长沙县根据县域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加码,打响了“六大举措”扶贫攻坚战役,确保用三年时间, 1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率先实现全县人民同步小康。
六大举措,即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扶贫搬迁一批、危房改造一批、医疗救助一批、扶贫助学一批和强力推进贫困村扶贫。
针对12个贫困村,长沙县从今年起至2017年,给予每个贫困村400万资金谋划精准脱贫。并确定一名县级领导接领任务,亲自联点。
民政方面,探索实行城乡低保并轨。目前已在青山铺镇开展试点,明年将覆盖至全县。据了解,城乡低保并轨后,贫困户低保金收入可达到5400元/年。
实施“雨露计划”,注重解决“贫二代”教育问题。对进入职中、职院就读的,每人每学年资助3000元。并由县教育基金会牵头,每年安排200万元铺底资金,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有近200人进行了申报,县教育基金会共计扶助贫困学生3401人次,发放扶助资金362万元。
而针对坐等政府救助的农村“懒汉”,该县探索性地在村一级成立扶贫基金。慰问他们,上户不给钱,只给油米等生活必需品。如遇到生病、事故等情况,则可启动扶贫基金进行救助……
一系列举措,助推“六大举措”充实、有序、有效开展。
“消灭贫困是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低标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长沙县决策者确定了“扶贫资金实现与财政增长比例同步增”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长沙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民政低保户)发放扶贫补助,在对每人发放扶贫补助300元基础上,还以3000—5000元不等的过年红包对他们进行扶助。
政府扶贫勇担重任,有效促动了社会群体的积极参与。今年初,由65名县领导、1100余名党政领导科级干部、200多名企业家、180余名农技专家等组成的266个结对联系服务群众团队,纷纷涌入贫困村及特困家庭,一群播撒幸福的美丽使者成为该县贫困乡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个创举: 生态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景致旖旎,分外迷人。
长沙县也有个“桃花源”,名为桃源村。
从星沙沿主干道东八线,不到三十分钟车程,便到了这片美丽的小村庄。
早几年的桃源村,并没有眼前这般美丽的景象。相反,她是一块穷山僻壤之地。
“偏于团结水库隅内,靠山山恶,临水水寒。一条盘山公路,统共78个弯道,村民们出村,如同翻山越岭;没有学校,只能在邻村借读,昂贵的外校费,逼迫家长带着孩子们四处打游击,为了上个学,两头不见亮;村上没有医疗所,导致得了急性肺炎拯救不及时的侄子早早过世;县里的干部进来搞慰问,一把椅子在地坪上摆半天也摆不稳……”
谈起以前,村支部书记林树祥顿了顿道:“不可想象,不堪回首!”
2010年,长沙县把扶贫的幸福之泉送进了村里。
这个取名为“生态扶贫移民”的项目,将桃源村整个村从穷旮旯里迁移到了东八线旁。
2011年10月,新村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设;11月底,新房开建……林树祥和村民们,重燃人生希望。
桃源新村以长沙县环境卫生示范村的标准打造。洁白一新的屋子前有树有花;村活动公园、篮球场、垃圾箱一一配备完整;一栋440多平方米的村级活动中心,常常挤满看书、娱乐、下棋的村民们。
考虑到示范村的烧柴困境,县政府还大手笔斥资推行沼气集中供应。每户村民,每个月仅需十几块的水电费……
在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下,9路公交车每隔十多分钟一趟从村旁穿过。生活越来越滋润的村民们,呼吸着乡村的清新,又享受着城市般的便捷。
“村里富不富,数数村上的单身汉。”林树祥打趣道,近两年,村里条件好了,单身汉都少了10多个。在一棵棵挺拔的香樟树映衬下,林树祥的精神显得格外饱满。
和桃源村村民一同迎接幸福的,还有2000之众的白石洞水库移民。
白石洞水库原也是一块穷乡僻壤之地。长沙县“扶贫”暖风吹进了库区,让饱受贫瘠之苦的村民们,终于拨开云端见日出。
80岁的丁二和和老伴,在库区移民多种安置方式中选择了集中居住安置。他用偿款建起了一套290多平方米的3层小洋楼。今年10月2日,老两口搬进了装饰一新的新房。“以前住在土砖房,一下雨,床顶就要用塑料布挡雨。做梦都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搭帮了党的政策好啊!”老两口激动不已。
现在,老人将一楼门面租出去,每年可拿1.8万元的租金。儿子一家四口,选择了货币安置后,在长沙市买了一套新房。一家人喜从天降般开启了幸福生活……
新近,国家出台相关扶贫政策,计划拿出1000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扶贫,长沙县显然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长沙县县长张庆红介绍,在塑造了桃源村等异地搬迁扶贫的成功样本后,去年,县财政再拿2000万元,启动北山镇生态扶贫移民工程,计划将福高村、福田村、荣合桥社区居民400人进行搬迁;今年,又启动了高桥镇桐仁桥村生态扶贫移民工程……
“贫困成为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栏’,必补之‘短’,生态移民,让更多贫困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态移民释义,张庆红一语点睛。
一份功能: 创业、产业、就业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长沙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景如何实现?
推动力,同样在创新创业。
浔龙河生态小镇,长沙县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创客平台。
浔龙河生态小镇原身为国家级贫困村双河村。2010年,长沙县在这个小山村里开始探索农村改革大难题。
依托山清水秀、原汁原味的生态景观,浔龙河生态小镇以“互联网+”手段,致力打造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平台。
浔龙河的建设者先后与北京电影学院、湖南金鹰卡通频道、湖南公共频道等媒体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浔龙河乡村文化创意创客社区。同时,配套建设商贸综合体、创客社区、创客咖啡、创业培训中心、银行等服务型设施,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孵化出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乡村客栈、餐饮等各种服务性产业。
村民们寻得致富良机,纷纷与外来资本合作,把闲置的房屋包装成农舍租出去。昔日的贫穷者,一跃变成了小老板……
浔龙河创客平台,仅是长沙县北部创客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长沙县正着力在县域北部打造一个1300平方公里的创客平台,并斥资5000万元建立创客基金,鼓励城市资本下乡,以形成创新创业的大空间。
“在长沙县,创业不需资金、不设门槛。只要你有一个好点子、好创意,只要你舍得干、敢于干,那么,创业的大门就永远向你敞开。”长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彭勇表示,通过创新创业,吸引能人富人返乡,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届时,长沙县贫困村民们将有着更广阔的技能施展舞台与就业平台。
平台搭起后,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输送带。
为更多地发现乡村价值、盘活乡村资源,长沙县着力以资源开发式产业扶贫,带动一批贫困群体致富。
长沙县是工业强县,也是农业大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粮食、蔬果、茶叶、花卉苗木、生态养殖、休闲旅游等六大农业产业。在大众创业的氛围中,各大龙头企业如春笋般崛起,辖内已拥有102家国家、省、市级别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60家、家庭农场190家。
农业企业,搭建了农民就业桥,也刺激了村民的产业致富梦。桃源村的村民们建起一个20多亩的果园,园里种植了杨梅、梨子、桃子等果蔬,村民们喜等丰收的果实……
无论是塑造创业氛围,还是推动产业发力,最终落脚点,还在于让贫困群体实现就业!
为让贫困农民有一技之长,该县多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示范性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扶贫培训,培育了一大批专业苗木工、电焊工等。同时,奖励吸纳贫困户就业的企业。自今年10月起,县域内用人单位吸纳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的,均可按照6000元/年·人的标准给予奖励。
在白石洞水库迁移区,县委、县政府通过引进金井茶厂、湘丰集团等企业入驻,大力发展茶叶等产业,让众多具有劳务技能的村民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
村民李兴细细算着:在厂里上班,一个月2000多元;政府每月也给几百元的移民补助。算不上大富,但也能自给自足、衣食无忧。
数据显示,近几年来,该县通过省市县三级累计投入扶贫开发专项资金达1000多万元,同时,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5000余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亿多元。通过对贫困村村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大力扶持,共解决劳动力就业5万多人,带动农户8000户,实现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精准扶贫天地宽!
如今,村民们的笑语欢声,正成为洋溢在1756平方公里的“三湘首善”之空上,最动人、最悦耳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