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 汨罗环保局打造“家风局规”,用“软文化”提升“硬实力”
“一句你好”的问候、“一个让座”的举动、“一杯清茶”的招待、“一声事由”的谦逊、“一声再见”的礼貌,前来汨罗市环保局办事的群众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对工作的激情。而三年前,环保局干职工因环境乱象顾此失彼,可是情绪低迷而冷漠。他们不断遭受来自全市各界的“声讨”——因为团山的“垃圾围城”、因为新市及其周边夜夜焚烧废弃物的火光、因为炼铝企业一开机就冒出的“蘑菇云”。
再生资源产业是汨罗市的经济支柱。作为全国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每年要处理来自全国的废旧物资上千万吨,污染基数非常高;此外,该市还拥有众多塑料企业、猪场、麻石加工企业、砖厂、冶炼企业等,防控对象非常多。
——既要保持循环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又要顺应群众生态宜居的要求,环保工作必须在绝地中突围。
重塑单位的“修养”
——举贤任能、集体决策的设置,让单位的“头脑”发挥作用;“准军事化”管理、设立应急反应中心,让执法行动快了“手脚”。
2013年,新的环保局党组没有萧规曹随,而是大刀阔斧改革:首次骨干竞聘上岗、优化组合(有2人落聘待岗);首次打破分管局领导批准重大事项的老规矩,改由业务股室负责人投票决定:即分别成立了环评、案审、排污许可三个委员会。
以前,有人动不动就越级上访,老是怀疑办事有猫腻。依靠三个委员会决定重大事项,相当于政务公开了,符合党纪政纪。也杜绝了潜规则,避免了“一言堂”,所以也都无闲话可说。
优化组合激发职工危机感,三个委员会唤醒了干部的主人翁意识。此后,该局围绕全市最突出重点环境问题,开展专项行动大规模地“雨夜行动”、“凌晨行动”、“百日行动”等等。
其中“百日行动”,3个月内每个干部每周都有2到3个晚上的加班任务,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到凌晨,而白天还要完成常规工作,个中辛苦不言自明。“但大家乐意,无条件服从”。干部周勃说,这既有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忧虑,更是职业责任所在。而局党组成员按值班表的安排,轮流带队上一线,也发挥了表率和督促作用。“人人前进一小步,单位才会进一大步”。局党组要求,每个干部、职工要像发动机上零部件,每一部分都发挥作用;每人都要把单位当成“家”,都要像“家人”一样分工合作。
环保局有100号人,以前各自为战,三个委员会的设立,有了那么点“打仗要靠亲兄弟”的味道。领导的合作也带动了“手下兄弟”的合作。比如,监察的执法需要“监测先行”配合,特别是深更半夜接到群众举报案的,监察大队到达现场后,监测站的人员立马采样。为应对居高不下的群众投诉,该局成立环境应急中心,要求“城区内投诉半小时到达现场,城区之外1小时内到达现场”,将被动的接访变主动的出击,以最快速度打击处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投诉处理工作成效明显。今年一季度,群众投诉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8%。
有了危机意识,有了工作热情,但能力不足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处执法一线的监察大队,退伍军人占7成、学历低。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过程中,证据常常把握不住关键,造成打击不到位,一年难办1件像样的案子。局里一方面邀请公安、法制、律师、法学专家参与到日常打击工作上来,指导大家在实践中学。同时组织新“环保法”、“两高”司法解释的专题学习和研究。局党组与湖南师大、中南大学、环保学院联系,成立了教研基地,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高薪招聘了5个在监测、污管、自然保护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依靠他们提升环保事业的水平,带动全体干职工依法行政。
在选贤任能的导向下,不少人选择自学。近年来,职工龙澍泰获得了全省质量管理先进个人,职工邓婷婷在全省监测知识“大贯标”中获得了第二名。监察大队中队长李瑞自费参加培训,自己购买现场执法装备,甚至还一度试用无人机监察。
——常常有人把单位的领导比作“头脑”,环保局干部队伍的建设和机构的“微改革”,就是通过对大大小小“头脑”的打造,不仅使环保的“头脑”变灵泛了,手脚也变勤快了。
待人接物的“教养”
——对企业先礼后兵,对违法行为六亲不认,让办事的群众“宾至如归”。管理对象对此既敬重又敬畏。
以前环保局之所以经常被舆论“吐槽”,是因为新市及周边的环境问题失控,当地居民“不敢开窗睡觉”。2013年,有人大代表联名针对团山的污染问题递交议案,引起了共鸣,并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循环经济得与失的大讨论。有人呼吁市委、政府重新考虑发展方式;甚至主张叫停循环经济。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循环经济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对违法行为露头就打,在全市造成惊雷滚滚的声势的同时,环保局党组结合污染普查,全面规范合法企业,提出“首犯不罚,累犯叠加”、“环保围墙法则”等一系列的执法理念。
首次犯事不处罚?是不是有枉法之嫌?有人有这样的顾虑。
有疑虑的人肯定是没有在环保的角度思考。新《环保法》颁布以后,环境管理突然变严,很多企业还没有完全适应,一味从严容易激起普遍反感。“首犯不罚”避免了一棍子打死企业。对首次违法行为的指出和纠正,既让适应以前疲沓的环保监察节奏的企业紧张起来,增加了他们规范环保设施、处置后达标排放污染物的主动性,也体现了环保局的恩威并施,更易赢得广泛支持——据了解,2014年,像金龙铜业、金一科技等汨罗市一大批规模企业完成了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不仅使工业园区企业迈过了环保的门槛,也使整个循环经济不再处在环保的生死边缘。
曾经有这么几个企业,临下班前来办理临时排污许可证。因为他们需要次日到银行申报贷款,以前环保局工作人员总以“为什么不早来”为由予以拒绝。按照局党组提出的“寓服务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理念,当天晚上,相关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上述企业办理相关手续,解了燃眉之急。环保部门要求的“限期必须完备手续、设施规定”,也得到了企业老板的愉快接受,双方在相互体谅中完成环保管理。
——从严保护环境,“从微观来说还是为企业长足发展,从宏观来说,是为群众利益着想”。这就是环保局党组的逻辑性思考。到环保局投诉举报的群众经历过冷暖两重天的待遇。接待投诉时,面对激动的群众和不恰当言辞,接待人员如果没有涵养,群众就会有情绪。“五个一”接待规定让群众宾至如归,即一声你好、一声请坐、一杯茶、一句请讲、一声再见。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很快,上访群众拍桌子、摔板凳的现象不见了。加上新组建的应急中心能快速解决问题,不少投诉群众主动贴心地当起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的“耳目”。
如果说,“五个一”的接待文化是逼出来的,而该局对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四个不”(电话可以解决,不来人,一次可以解决,不来二次,一人可以解决,不推给第二人,一个地方可以解决,不找第二处)要求则是站在群众的角度,主动设计出来的。而“围墙法则”(即当对一家正在生产的企业进行检查时,发现围墙外无直排现象,围墙内的环保设施正常启用时,看不到烟,闻不到气味,无需打扰企业正常生产)——也是一种“换位思考”、充满人性化的执法理念。
——宽严相济管理、宾至如归的信访接待,对群众给予春天般的温暖、对违法给以秋风般扫落叶的整治铁腕,环保局的对外形象实现了华丽转身,赢得了全市的好评。
负重的环境得“休养”
——一天办一案的新闻曝光率,营造“举头三尺有环保”的威慑效果,也反映了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工作常态,全市环境得以生息休养。
2015年底至年初,汨罗市的环保工作先后在岳阳人大会上、汨罗“两会”上多次被点赞——三年来,取缔了44家重点危废(铅酸蓄电池)作坊、关停88家小炼铝企业、关停了团山村300家塑料造粒户。汨罗环境为祸最严重的新市地带,围城的垃圾、滚滚的浓烟、刺鼻的异味已基本绝迹。汨罗的环境质量发生了由量向质的转变。
就在今年4月份,对50吨医疗废弃物加工嫌疑人、对川山坪一矿石尾堆场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打击行动。这一系列重大新闻被一天又一天地占据了中国汨罗网的头条,引爆了读者的眼球,营造了打击威慑力。并且通过该局的“全程开放式执法(邀请市纪委、检察院、各相关职能部门、媒体参与)”,用“倒逼式”的、公正、公开的做法,形成了打击的合力。也避免了说情、打招呼干扰办案现象。不得不佩服这一技巧和智慧——3年来,该局整治过程中,共判刑4人、刑事拘留15人、行政拘留33人,打击力度居全省之最。并办理了“两高”司法解释出台以后的“三湘环保”第一案。
走进汨罗环保局,明显感受到严谨的工作态度、训练有素的工作能力。汨罗环保局通过“软文化”的打造变成了“硬实力”。汨罗再生资源废品来源广,污染因子复杂。监测站作为全局的技术支撑,不断扩大检测能力,至今已能完成125项目的检测。全年检测数据达22171个。他们经常是当天采样、当天出数据、当天做完报告。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为了补充人员的不足,连监测站司机都考取了上岗证,也能独立取样做分析。尽管如此,监测站还承担了4个自动站的建设、对饮用水源的监测增加了8个点,对农村集中饮用水、水库、大江大河的整个水系的水、空气、土壤进行了全面的网格化管理,构建了整个生态的安全屏障。
据了解,在当前大政策的环境下,在加班成常态的汨罗环保局,虽然有人抱怨“除了工资之外,没有发放过加班补助”。但他们仍像一个不需要汽油的车子,无条件地在节假日,在八小时之外“运转”。纪检书记徐华君说,近年来,通过单位文化建设,环保局有了一个“灵魂”,那就是比能力、比成绩、讲奉献蔚然成风。所以绝大多数干职工理解和支持组织的决定,也理解单位的实际困难。
作家梁晓声说过,文化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下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纵观汨罗环保人的待人处事,对群众、对企业、对工作的态度,可以看出,三年来,该局的单位文化建设或深或浅地在滋养每一位干职工,引导他们形成了无需提醒的自觉,构建了一道保卫汨罗青山绿水的安全屏障。
——汨罗市某主要领导介绍,汨罗环保局历经三年之治,消灭了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无法根绝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使循环经济度过了被人叫停的生死劫。为建设岳阳市委“一极三宜”江湖名城战略的汨罗篇章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