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忠诚》何元庆:玉龙雪山冰川密码破译人

06.10.2014  22:57

  冰川被称作是是反映气候变化的的“温度计”,科学家通过分析其中包含的各种信息,能够揭开地球气候变迁的秘密。在中国5万多条冰川中,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是这其中最灵敏的一支“温度计”,18年来,冰川科学家何元庆,一直潜心破译着这支“温度计”发送的特殊密码。

  2014年4月28日 云南玉龙雪山 海拔5596米

  这是57岁的何元庆第521次登上玉龙雪山采集雪样。

  中国科学院玉龙雪山冰川和环境研究站站长 何元庆:小心,滑,那个雪钻到鞋里面就特别难受。

  中科院玉龙雪山冰川和环境研究站最高位置的观测点海拔4900米,是目前人类攀登玉龙雪山所能到达的高点,而海拔5596米的主峰目前尚无人征服。

  何元庆:底下有冰裂缝,一层雪盖住,你不知道冰裂会在哪一脚,落到冰缝里面就没命了,几十米深啊,不得了,就像一个深井一样的,一会就把人冻死了。

  让人步步惊心的冰裂,是玉龙雪山这样的海洋型冰川的显著特征。由于玉龙雪山所处的西南地区气候变化明显,由此造成每年的运动速度高达两三百米,是西北地区大陆型冰川运动速度的十倍以上。有时候冰川折腾的动静太大,还会引发冰崩,雪崩。何元庆在一次科考时,就曾经遭遇雪崩,被困了半个多月。

  何元庆:当时我们在那里实在没吃的呢,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完,然后就挖草根,和烧开水喝。

  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冰川,其形成、发展以及运动变化的诸多密码,只有在没有任何污染的雪样里才能找到,所以每一个采样必须小心翼翼。

  和成旺:这一米差不多吧?

  何元庆:再大一点,挖成一个方形的。挖出一个剖面来,雪是一层一层的。

  别看一个小小的雪坑,它反映的东西非常多,这个雪是一年一年积累起来的,我们肉眼看不出,都一样的雪,通过分析你就知道,当时下雪那个季节的大气环境。

  10份雪样,在12分钟内迅速采集完成,可谓争分抢秒。 何元庆总是说,冰川研究,也必须争分夺秒。中国虽然冰川资源丰富,但现代冰川学直到1958年才开始起步,比欧美国家晚了两个世纪。

  何元庆:过去我们是比人家起步晚一点,需要人回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发展中国家要赶上他们。

  陕西延安

  追赶,一直是何元庆的人生主题。1956年,何元庆出生在陕西延安的宝塔山下,他生活的窑洞,当年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驻地,父亲是西北局军械制造厂工人,母亲是一名搬运工。

  1974年,高中毕业的何元庆带着一大箱书,前往延河上游的万花公社,成了一名插队知青。在那里,他白天和队友们一起开荒种地挣工分,晚上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在当年知青大院的这四孔窑洞里,度过了他们别样的青春。

  赵俊贤:在这里入的党嘛,入了党,放过牛,下过磨坊,他都干了。

  何元庆:入党就是要表现好,可以说是最高的奖励,当时那时候入党,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面,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就在这里。这是我记忆最深的。

  1977年,何元庆的人生与正在发生历史转折的祖国一起,来了一个急转弯,他幸运地成为十年动荡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当他怀揣西北大学的录取通知离开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来为他送行。

  1988年开始,何元庆前往英国留学,专攻海洋型冰川研究。随后13年,他完成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南非纽斯卡大学、加拿大布鲁克大学任教。1999年,中科院实施“百人计划”,何元庆知道,自己一直等的这个时机,到了。就像当年母亲在窑洞的山坡期待他回家一样。

  何元庆:每次走的时候,我母亲站在那儿,一直看,目送到我们到看不见的时候为止,我一直走到对面上车了,她还在这儿站着看,最苦的是我母亲了。

  决定回国时,何元庆在异国他乡已经站稳了脚跟,安下了家,结了婚,还当上了爸爸。可外面的世界再好,也是别人的精彩,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着自己的国籍。

  何元庆:我们回到自己国家,就像回到家,从感情上也好一点,人一辈子不是为了生活安逸,我们学这个,这一辈子为了啥?还不是想干一点事情。

  云南丽江 玉龙雪山 2014年7月22日

  惊险下山……

  七月,冰山雪莲盛开的季节,玉龙雪山的冰雪正在融化,何元庆和学生前往冰川末端,观测冰川的位置变化。

  何元庆:搞冰川不要怕冷,走一会就热了,再冷的天走一会就热了。

  近十年来,气候问题开始成为了国家间竞争博弈的新筹码,根据玉龙雪山雪样分析得出的气候变化数据,成为了我国参加各次国际气候大会重要的谈判依据之一,确保我国既承担适当的节能减排义务,又在环境容量上为未来的发展争取到合理空间。

  何元庆:我们知道国际上甚至一些国家元首都要开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会议。

  近20年来,玉龙雪山的雪线正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上升,为了保住这支珍贵的“温度计”,2010年起,何元庆会同环保部门推动国家投资5个亿,在雪山下开挖了156个人工湖,为冰川“保湿”。今年底,何元庆主持修建的中国首座冰川博物馆,将于免费向公众开放。何元庆告诉我们,当你长年面对洁净的冰川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变得纯净。

  何元庆:你不能说什么事情是绝对的苦,苦里面就有乐的,我们搞这个事情也一样,我们觉得(冰川)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苦,我们研究了几十年的雪山、冰川,我觉得很有感情,看到这种景象非常好

  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学术委员会成员:

  秦大河 院 士 国际IPCC第一组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姚檀栋 院 士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任贾文 研究员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副主任

  陈发虎 教 授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永平 研究员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

  陈亚宁 研究员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丁永建 研究员 WCRP-CLIC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和献中 高 工 丽江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

  李忠勤 研究员 中科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

  王宁练 研究员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侯书贵 教 授 南京大学

  康世昌 研究员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 拓 研究员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