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砥砺奋进航天路 不忘初心创新梦
徐强 资料图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一个理由去坚强。
航天使命,国之担当。徐强的梦想是打破国外先进制造强国对我国精密传动机构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双重垄断!
徐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八所的一名高级技师。他神秘低调,却又身怀绝技。他技术底蕴丰富,在每一个研究过的方向上都能沉得下来,钻得进去。
精密传动 千钧一发
中国航天作为国防战略安全基石,自1956年创建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中国终于以一个响亮的名字走入太空;2003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神舟五号”飞船平地托起、直冲云天,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立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2015年中国航天进行了20次高密度发射,今年还将陆续迎来长征五号和天舟货运飞船的首飞。从长征到神舟到天舟,每一个品牌都是中国人逐梦太空的脚印。
伺服机构是火箭等运载器系统的重要部件,使飞行器实现按照预定轨道稳定或机动飞行。伺服系统作为运载器姿态控制的“神经”,在其姿态调整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对我国机械工业核心部件——精密传动机构及伺服驱动系统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和高端市场的双重垄断,导致国内研究进展缓慢,机电伺服核心部件的精密传动机构一直都要向国外采购。在现今机电伺服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这是关系到整个中国航天的核心技术是否受制于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型号和国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中国航天的厚重传统,不允许落后他人,国家的战略型号安全和国防安全,不容挑战。如何扭转精密传动机构受制于人的局面,成为摆在航天人眼前的重大问题,刻不容缓。
主动请缨 默默耕耘
徐强在这种危急时刻,毅然放弃已有研究成果,主动投身精密传动机构技术研究。他只身来到我国精密机械技术行业聚集地——陕西省汉中市,在这里开疆辟土、从无到有,犹如“垦荒牛”一般地默默耕耘。
初入汉中,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场地,徐强就租下简陋的厂房,作为工作场所。没有技术积累,他就四处奔走寻求专业技术帮助,用大半年时间访遍了汉中市各个专业厂家,去沟通去请教。徐强不惧难、不怕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一片荒芜中开垦出勃勃生机。
经过2年多的努力,徐强组建了一支以他为代表的团队,围绕新型行星滚柱丝杠开展了从设计理论研究到工艺设备改造的一系列研究。
徐强淘来二手机床进行试生产,无奈工艺精度总是不理想,他便向丝杠行家请教“消隙”问题的解决办法。专家听了徐强的工艺要求,都认为困难相当大。尽管如此,徐强依然不肯放弃,他潜心查资料、想办法,给技术人员支招,推动技术改进。
苦心人,天不负。徐强团队终于研发出两种类别6种型号的行星滚柱丝杠。丝杠产品的工艺精度超越国外水平,在整体性能上也更胜一筹。
高性能新型行星滚柱丝杠的研发成功,使中国航天领域牢牢把握住了机电伺服核心部件精密传动机构的关键技术,改变了行星滚柱丝杠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促使国内精密传动技术发展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航天事业重要战略型号独立自主和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守得住清苦 啃得了硬骨头
为了潜心技术研究,徐强舍弃跟妻女朝夕相伴的日子,在汉中一待就是四五年,有时候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好不容易回一次北京,徐强总是先风尘仆仆地赶往单位,向领导汇报工作、反映问题。至于家人,却总是刚刚与他们见上一面,就要匆匆别过。
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徐强的妻女、家人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徐强对于家庭的疏于照顾,他的家人从不计较。没有徐强家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就没有徐强对于精密传动事业的全心投入,就没有精密传动后来的技术突破和跻身世界前列的成果。
徐强守得住清苦,耐得住性子,啃得了技术的硬骨头,坐得住默默无闻的冷板凳。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铁骨铮铮,一身闯劲。
身边的同志们,有的已经成长为型号负责人,曾经的战友有的已经成长为领导干部,徐强却依然故我,自得其乐。他常说:“我在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而且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大事,我很幸福。”
[编辑: 邵琛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