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张震的故事:一门"六将" 子弹当"遗产"
对老区人民一往情深
——一代名将张震的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张脱冬 易朗朗
惊闻张震将军辞世,岳阳党史专家凌辉深感悲痛。9月6日,他对记者说:“我有幸多次拜访张震,耳闻目睹将军的一些家事。通过这些家事,可以领略到将军的英雄本色和革命家风。”
“将军为人敦厚,侍母恪尽孝道”
张震是平江长寿镇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凌辉称:“将军为人敦厚,侍母恪尽孝道。”张震投身革命后,与家中断联系20年。解放后,他致信湖南军区司令员黄克诚,请其寻找老母。黄克诚派人于平江一废旧碉堡中找到其母,送往南京。
张震闻母至,急奔南京下关码头,背老母下船、上车、回家。而后与母同居一处,起卧必亲视,饮食必亲尝。
留给儿女们最好的“遗产”
凌辉告诉记者,张震南征北战,6次负伤。1945年,张震亲临前沿阵地,不幸中弹。简单包扎后,他继续指挥战斗。此后,因战事、工作繁忙,这颗子弹在张震身上留了10个年头。
张震调到北京工作后,才上医院取出子弹。他将这颗子弹交给夫人马龄松保存,作为留给儿女们的“遗产”。
“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千万不能忘本”
张震和夫人马龄松生有4子2女(大女在一次突围中牺牲)。每年建军节、春节期间,张震总要通知儿女带着孙儿们回家谈心。他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家的一切。现在生活好了,仍然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千万不能忘本啊!”
张震跟家人订下3条家规:一、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打他的牌子,不许透露他与他们的关系,不许利用他的影响,为亲友提供特殊照顾;二、不许收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所送礼物和接受特殊优惠及公费吃喝玩乐;三、出入不许乘坐公家配给他的车辆,不许打变相赌博之类的麻将、扑克。
凌辉介绍,上世纪张震两次回乡,亲友送了一些土产,他当面推辞不了,便委托区公所负责人退回。家乡人进京看他,所带礼物拒收,或折款或以他物回馈。
为使子女真正感受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张震让儿女们分批到老区体验生活。1994年8月,其三子张海阳回到平江,拜访了当年和张震一道战斗的父老乡亲,并向一些贫苦乡亲赠送衣物。1995年10月,其二子张连阳回家瞻仰平江起义馆,并给修建长寿镇新公路捐款。
一门“六将”,父子上将
父亲言传身教,儿女耳濡目染,勤学苦干。
其三子张海阳曾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张家家规,父亲要求我们时刻记在心上,并付诸行动。”从军40多年来,张海阳一直干的是军队政治工作。2009年,他晋升为上将。军内首对“父子上将”成为佳话。
张震的长子小阳、次子连阳、四子宁阳、女婿寿晓松,均为少将。2014年4月,张连阳参观平江起义纪念馆时遇当地记者。记者想采访他,张连阳说:“请别采访我。请多把镜头对准老百姓,并多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政策。”
2000年,张震携儿子小阳、海阳、宁阳回乡省亲。
老将军一回家,就托人将其亲友请到镇上相会。张震告诫子女:“平江是你们的根,你们每年轮流回家,不能忘记家。”
张震深知,要提升农村人的素质就要读书。遂发动全家捐款30万元在长寿镇建图书馆。次年听说图书馆资金有缺口,他又增加15万元,并语重心长地说:“靠天靠地靠政府,不如靠自己、靠科技、靠人才。老区要发展经济,脱贫致富,重在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共产党员要时时事事为群众着想”
1933年8月,张震的父亲张爻山辞世,被草草安葬。1962年9月,母亲吴命莲因病逝世。由于工作太忙,张震未能回家奔丧,他托付表兄吴诞生:“母亲身故,心中很悲痛,但因工作不能分身,只能尽忠报国,难以尽孝,请代为安葬。”
1992年秋,张震的老同学郑楷蔚和长寿区委书记郑德武去看那坟地,只见荒草萋萋。他们商议,由区里拨出一笔经费好好修整,并拟了计划,画了图样,寄给张震。不久收到张震复函:“不同意公家出钱修坟;不要死人和活人争地,若乡亲要在坟地上种菜,就将我父母深埋,上面种菜……”
1994年8月,凌辉在采访张震时谈及此事。张震笑道:“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共产党员要时时事事为群众着想,时刻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侵害群众利益。”
“要宣传党,宣传革命先烈,不要宣传哪个人”
平江原县志办主任吴定邦称张震为表叔公。他对记者说:“1959年,张震回乡。当时我在县委工作,他跟我讲:‘你要好好干,要听党的话!要靠自己,不能打我的牌子。’文革时他来信说:‘要跟党,不要跟哪一个人。’我一个亲戚要我找张震为其子找工作,我没敢找。张震在平江的亲属没有一个解决个人问题的。”
对老区人民,张震一往情深。吴定邦称,当年平江要修黄金洞水库,张震出面请求水利部支持。他捐款帮助兴建新江中心小学,并给母校维夏中学赠送500多册图书、电脑教学等设备。平江首次修县志,张震写信托国防大学出版社帮助出版。他说:“盛世修志,这是好事。你们要宣传群众,宣传党,宣传革命先烈,不要宣传哪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