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改革开放40年 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11月1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贺修铭发布新闻,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纯良,副厅长朱皖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姚伟红主持发布会。香港经济导报、中国日报、经济时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红网等二十多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实况如下: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科技部门不断探索和实践自主创新道路,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潜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科技厅负责同志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科技改革创新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朋友提问。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贺修铭先生,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纯良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朱皖女士。
首先,请贺厅长发布新闻。
贺修铭: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全省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湖南科技创新工作的媒体记者朋友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改革开放使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40年来,自主创新的种子在三湘大地生根发芽,全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下面,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通报。
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不断提升科技改革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助力科技事业一路腾飞
一是明确战略目标,指明发展方向。1978年,科学之春再次开篇。湖南积极恢复和新建科技机构、整合科技队伍,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先后作出《关于科技兴湘的决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决定》,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2016年11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决策。今年又举全省之力创建创新型省份,10月12日正式获批,为我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二是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强化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相继出台《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湖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湖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条例》《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等政策法规,以及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构发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筑牢全省科技进步的法治基础。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催生自主创新湖南经验。湖南科技战线依靠有限的资源禀赋和投入,发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取得了一批世界级的创新成果,在科研院所转制改革、军民融合创新、清洁低碳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强改革探索,走出了后发地区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致公党中央专题调研组总结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多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比如,将41类省级科技计划专项整合为5类,构建了“511”科技创新计划体系,科技计划实行“三分离”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实施“科技+”“+科技+”行动,加快科技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率先支持以专利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等等。
二、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科技综合实力不断跨越新台阶,有力地增强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是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00年,全省科技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14位,科技进步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5%。到2017年,全省创新综合实力上升到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9%。
二是科技投入稳步增加。1978年,省级财政科研经费为3400万元、科技事业费2389万元,到2017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568.5亿元,实现了从不足1亿元到突破500亿元的大跨越。去年以来,围绕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过1000亿,占GDP比重超过2.5%,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出台了企业新增研发投入奖补等政策措施,推动全省研发投入实现突破性增长,投入强度提升到1.68%,2017年一年研发经费增量与“十二五”五年的增量基本持平。
三是科技成果凸显成就。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 C/C航空制动材料打破了美、英、法三国在该技术上对我国的封锁;建成了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研制出 “海牛”深海钻机、大倾角离子注入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大容量石墨烯电容等尖端产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治疗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培育出三倍体鲫、鲤,“双低”油菜、优质油茶、杂交辣椒等生物新品种。
四是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壮大。1978年,全省有科技人员17.83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不在科研单位或不从事科研工作;到2017年总数达到179万人,累计增长了9倍。拥有袁隆平、黄伯云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知名科学家,“两院”院士总数82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千人计划”专家、省“百人计划”专家总数分别达到68人、139人和269人。
五是科研条件明显改善。解放初期,全省仅有3家科研型机构,到2017年,已经形成了以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为龙头,省级研发服务平台589个,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湖南优势成果“走出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自1988 年国家着手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高新区开始创建并于1991年获批,目前全省已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4个省级高新区,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139家工业园区的40%,专利申请量占43.5%,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占70%以上,成为创新要素最密集、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以创新为立业之本的高新技术企业,从零起步,数量稳步增长,继2016年首次突破2000家后,2017年又突破3000家,达到3153家,较上年增长42.6%,净增941家,和整个“十二五”时期持平。今年有望进一步突破4500家。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20亿元,较2007年的841亿元增长9.7倍,10年年均增长25%以上;占GDP比重也从不到10%,提高到23.5%。
二是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贯彻中央推动“双创”部署,加快完善从孵化、培育,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全省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74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7家。建成“一站式”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入网仪器1万余台套,价值45亿元,已为企业和社会用户节约成本十多亿。成功举办四届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4562个项目报名参赛,帮助参赛企业已获得创业投资超过8亿元,获得贷款授信超过5亿元,培训创业者2万多名。一批优秀的项目脱颖而出、获得支持,加快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转化,未来都有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甚至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率不断增大。为加速科技成果推广,1981年省政府成立科技推广领导小组,并颁布科技成果推广试行办法,科技成果应用率从1981年的30%上升到1995年的89%。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省技术市场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近年来,出台《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施“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题项目”,搭建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2017年湖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首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3亿元。
四、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和重大民生改善,有力地提升全省人民的获得感
一是服务脱贫攻坚和基层创新特色鲜明。科技扶贫工作始于1986年,面向全省29个贫困县开展。1991年,调整为积极配合抓好井冈山片5县的科技扶贫工作,1996年设立科技扶贫专项资金,1997年开始开展“驻村建整”。近年来,共选派1.3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5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深入扶贫一线,实施了湘西科技开发、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中药材全产业链等专项,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二是服务环境保护和重大民生改善亮点频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重点研究解决草浆造纸黑液、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等重大环境科技问题,取得众多成果。本世纪以来,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为重点,突破重金属污染治理、区域循环经济、高效清洁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省级47个。实施重大疾病协同防治科技创新工程,实现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全省各市州全覆盖,基因诊断治疗技术,干细胞生殖技术,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群防群治成效显著。气象灾害预警、输电线路融冰除冰、食品安全监控、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项目取得的成果已广泛应用。
三是科普工作不断强化,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普工作侧重点是农村,随后扩展到城市,逐步深入到社区和工厂。90年代中期科普面向广大青少年和各级领导干部,院士、学者走上讲台,宣讲科学知识,作科技形势分析报告。我省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正式举办以来,连续举办了18届,针对公众需求和社会热点等重大民生问题,广泛开展科普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已经成为了科普工作的品牌和代言词。全省建有省级科普基地193家,并统筹科研基地、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形成了普惠、开放、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
女士们、先生们,回顾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工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人员普遍受到尊重,全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将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战略支撑。省委书记杜家毫同志批示,“创新是我省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始终不渝地抓下去,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型省份”。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凝心聚力,紧跟时代步伐,遵循新发展理念,坚持“三个面向”,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作用,努力开创湖南创新发展新局面,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湖南力量!
主持人:谢谢贺厅长的发布,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就今天发布会的有关主题进行提问,请举手示意。
湖南经视记者:“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关键在人才,胜券也在人才。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中的第一资源。请问近年来,湖南省是如何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核心推动作用的?
周纯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支持下,省科技厅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指引,加快“人才第一资源”向“创新第一动力”传导。特别是近五年来,我省各类科研人员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4项,连续保持全国前7位;省科技人才专项经费投入从每年4千万增加至2.2亿元,有力地增强了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是不断健全定位明确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体系。根据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维度和我省实际需要,重点实施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省科技领军人才和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重大标志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优势学科、技术和产业带头人。培养期间,省科技领军人才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2项。印遇龙、丁荣军、邹学校等9名科技领军人才入选两院院士。52名湖湘青年英才先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几乎等“国家队”。
二是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评价体系。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尊重科研和人才成长规律,明确科技人才经费可以自主选题、自由探索,对短期内科研产出及经济社会效益不作为主要绩效评价指标,进一步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修订了自科研究系列职称评价办法,是我省第一个根据中央职改精神进行改革的职称系列,将科技人才按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支撑及科技公共服务等进行分类评价,论文不再作为限制性条件,对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实绩和市场评价,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好评。
三是务实打造全方位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先后制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我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服务的工作方案》《关于建立厅领导与青年科技人才联系对接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从项目支持、导师带培研修、平台建设等七个方面,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服务,支持科技人才在湘干事创业。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选派企业特派专家、农村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2万多人次服务基层,帮助受援对象增收20多亿元。与省委组织部在全省51个贫困县组建了首批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新社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开放合作成果不断涌现,那么,在科技领域我们是怎样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呢?
朱皖: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实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省科技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与五大洲的七十多个国家,以及亚欧会议(ASEM)、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十几个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科技合作,积极推动湖南科技创新“引进来”和“走出去”,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6家。搭建了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工业设计湖南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等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今年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湘建立了工作站。这些平台的建立在我省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比如新材料国合基地,在新材料领域与十多个国家开展了合作研究,其研制的飞机刹车盘等产品不仅配套了C919大客机制造,还批量应用到俄罗斯主要机型上。又比如轨道交通装备国合基地,通过与德、意、法等国家合作,现已拥有世界一流轨道交通装备研制技术,国产大功率电力机车研制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积极推动优势技术、产品和产业沿“一带一路”“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向现在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援外项目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在省级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题中设立“一带一路”专项,着力推动省内创新主体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速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研发机构200余家。其中工程机械领域,已在德国、印度、白俄罗斯、巴西等40多个国家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基地,推动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再比如,推动杂交水稻在印度、菲律宾、巴西、南非等30多个国家进行研究和推广,带动全球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600万公顷。
3、不断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一方面,积极推动科技人员互访、学术交流、国际会议和论坛、专题推介和项目对接、赴国(境)外培训等活动开展,着力提升我省科研技术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企业家等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国际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务实办好国际技术培训班。在工程机械、现代农业、医疗卫生等优势技术领域,邀请发展中国家政府人员、科研技术人员来我省开展培训,做好对外宣传和推介。近年来,已经面向30多个国家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学员近千人。
三湘都市报记者:近年来,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请问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我省有哪些重大举措?
周纯良:我们重点以问题为导向,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推进高新区提质升级。一是组织实施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大工程,推进高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二是培育和推荐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引导和支持省级非高新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区。三是加强对高新区的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开展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绩效评价。
(2)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从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落实、协同服务、培育发展上下功夫,有效地推进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是研究制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构建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高企认定管理工作,今年全省高企数量有望突破4000家。二是多措并举,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为重要抓手,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截止目前,全省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531家。
(3)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重大科技攻关。一是积极与科技部对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高校院所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坚持“三个重大”,在中高速磁悬浮列车、3D打印、先进功能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三是围绕我省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组织实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和省创新创业技术投资项目。
(4)着力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一是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重点推进高新园区、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对孵化器孵化绩效开展评价激励,对孵化效果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三是组织举办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孵化与投资、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四是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培训、落实和督导,加大对创新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
红网记者: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引擎。这些年来,我省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自创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皖: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直相关部门和长株潭三市围绕自创区“三区一极”(即: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建设目标,全力推进自创区建设。
一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着力抓好体制机制创新。成立省长任组长的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在院所改革、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试点示范。
二是省市联动,突出抓好重大标志性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省、市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组织实施了45个标志性项目和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可带动企业及社会投入达400亿元以上。支持引进70余个省外院士创新团队。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航空发动机科研设计仿真中心、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发等25个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正积极推动生物种业创新中心等进入“国家队”,为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新载体、注入新动能。
三是深化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打造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在全国首创,与国防科技大学共建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搭建国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在军地人才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出资入股、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布局实施了一批军民两用高科技项目,形成了以北斗、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领域为重点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目前,长株潭地区汇聚军民融合企业200余家,实现年收入近千亿元,年均增速达30%以上。
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自创区建设成效逐步显现,自创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90余项,使我省获奖数连续保持全国前7位。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以“长沙·科创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格局不断完善,成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总结成绩时,将长株潭列为全国三个快速增长自创区之一。长沙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由2015年第16位提升至第12位、湘潭高新区由第80位提升至第66位,均提前超额完成自创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
主持人:谢谢朱厅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