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肖放华:37年坚守山区抗稻瘟

04.08.2016  12:35


肖放华和他的高标准病圃 罗中华 摄


肖放华和他的高标准病圃 罗中华 摄

  中新网益阳8月3日电 (罗中华)他是教授、国家二级研究员,却长期干着传统农民的活计:插秧、施肥、收割,且不能使用机械;妻儿都在大城市,只有他孤身一人生活在穷山村;37年来,从青年到白发,63岁的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肖放华依然坚守山区从事稻瘟病研究,不言放弃,他在益阳桃江县创立的稻瘟病鉴定基地成为湖南唯一的国家区试点。

  今年7月,一场特大山洪,冲毁了肖放华的稻瘟病基地,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来到基地查勘灾情,现场指导基地灾后重建工作。而这位精神矍铄的研究员,一点也没有悲伤和气馁,正在向娘家人诉说他的梦想。

  2004年9月,桃江县高桥乡3000亩晚稻突发稻瘟病。辗转茶陵、安化多地,遍寻稻瘟病最佳苗圃的肖放华来到这里,发现这里是非常适合研究稻瘟病的“小三亚”。于是,肖放华说服所里同意,将湖南省稻瘟病鉴定中心落户高桥乡罗溪村。租了两间牛棚,肖放华就在这里安了家,在村民眼里他“既像农民又像科学家”。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至50%,甚至颗粒无收。稻瘟病在上半年多表现为苗叶瘟,下半年则多表现为穗颈瘟。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水稻稻瘟病发生面积年均在825万亩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数亿元人民币。

  桃江基地位于离桃江县城近40公里的高桥乡梅水洞村,这里山谷狭长,日照短,阴雨多,雾露时间长,稻瘟病发病流行所需的条件样样都有。作为湖南省农科院稻瘟病课题组组长、稻瘟病鉴定中心负责人,肖放华研究稻瘟病37年,先后在茶陵县办点10年,在安化县办点14年,常年坚守山区抗击稻瘟病。在桃江高桥乡梅水洞村,历经13年,如今这里已建成高标准病圃近60亩,还建了一栋试验大楼,被列为全国重要稻瘟病监测基地。

  在桃江基地,肖放华和其助手一年要播四次种,开展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与评价,筛选抗稻瘟品种。他们每三天要对全部标本做一次观测记录。仅持久抗瘟性基因发掘与利用研究一项,就有1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定点10株,进行四项抗性指标测定,每次记录达1.2万个数据。肖放华和助手早出晚归、两腿泥浆,今年就为各育种单位与公司进行抗性鉴定和筛选材料1.34万个,给每个材料都提供了抗瘟性数据,为国家进行品种审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肖放华多年努力完成的研究项目“稻类资源抗瘟性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共鉴定稻类资源2.4万多份,审定抗病品种120个,筛选发掘出“中优早81”、“湘早籼19号”等一批持久抗瘟品种。这些品种已在湖南省累计推广种植2.4亿亩,新增效益达312多亿元人民币。

  2013年秋天,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先锋组合“Y两优900”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类田亩产1045.9公斤,百亩田平均988.1公斤。“‘Y两优900’也是在桃江基地做的抗稻瘟病试验。”肖放华说,“Y两优900”良好的抗性就像具有天然的免疫力一样,高产是毋庸置疑的。

  37年来,肖放华坚持每天写工作日志,记录下稻瘟病病圃的每一天变化,但却不记得自己一年到头能与家人有多少团聚的日子。1986年,正在茶陵工作的肖放华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辗转赶回家已经是两天后,没能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

  如今年过六旬的肖放华,依然与当地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离开的打算。问他准备干到哪一天?肖放华说:“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想过,因为稻瘟病这个课题还没有结题,自己的身体还非常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