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彩礼背后是养老焦虑

02.07.2015  11:23

  ◎堂吉伟德

  三年前的罗睿,因为彩礼问题,跟相处3个多月的女友分了手。罗睿始终觉得,女方收彩礼就像在卖女儿,哪怕这笔钱最终的去向是小两口的新家庭,“既给不起,也不想给。”家在农村的罗睿,相亲对象也大都来自农村,其中大部分提出了彩礼要求。(7月1日《新文化报》)

  乡村的爱情与城里的爱情,两者之间并没有区别;然而在婚姻上,相比于“丈母娘催高房价”的城市,农村却因高昂的彩礼而成为最大的绊脚石。结婚彩礼水涨船高、互相攀比已在一些地方形成了风气,这个现象确实值得关注和重视。

  索要高额彩礼,除了所谓的面子观念外,恐怕更多的还是源于物质依赖。现实中,相较于城市,农村家庭对彩礼往往更在意,而且成为一种必备条件,使得乡村爱情被彩礼所围困,而变得异常沉重。窃以为,要遏制这股风气,除了观念需要改变外,更重要的是得消解对彩礼的依赖。

  对很多农村家庭来说,养女儿意味着一种“亏本的买卖”,女儿出嫁后,也就意味着少了一个挣钱的渠道。对相对贫困的农村来说,彩礼不仅是装点门面所用,更是解决养老和生计的重要来源。上海财经大学新近发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只有40%的中国农村老人有存款,这意味着,农村有60%的老人没有存款,而一半以上的农村家庭出现空巢化、三成老人生活上需要得到照料。

  更重要的是,人情往来已成为农村家庭较大的经济负担,嫁与娶是相对应的存在。在没有存款的情况下,要完成乡村爱情神圣的仪式,彩礼就成了无以回避的选择。所以,不解决农村的经济状况,不改善其养老的条件,不实现对农村的文化浸润,那么移风易俗改变观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已悄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然而农村依然处于自我调节和放任自流的层次。乡村爱情的彩礼围困,映衬着未富先老的中国农民巨大的心理紧张和焦灼。他们需要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对既有状况的突围,然而又没有其他的途径与机会,在无助与彷徨之中,处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瘠。因而,只有真正正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加大对农民群体的关心与扶助,助其致富奔小康。只有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与养老需求,消解了对物质的最终依赖之后,彩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弱化,乡村的爱情、人情与人性才会得到彻底的解放。

[编辑:邓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