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五年 湖南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多消费一头半猪

11.06.2015  13:43
  红网长沙6月11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廖洁)按每头猪的肉量为65公斤计算,过去十五年,湖南的每个“城里人”要比“村里人”多吃了一头半猪。
  
  “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量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猪肉消费量,并且这一差距有扩大趋势。”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武深树博士说,基于2000年至2014年的《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农业统计年鉴》、《湖南畜牧业统计年报》等资料,他得出了这一结论。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猪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包含了一个年代的记忆,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来自浏阳农村的李先生生于七十年代,他记得,在自己小时候“没钱买肉吃”是当时家家户户的普遍情况,但凡村里搞红白喜事,全村的小学生都会跟学校请假,为的就是在酒席上饱吃一顿肉。
  
  从小生活在湘潭市的郑先生一家也是如此,尽管他的父母都是学校职工,但直到九十年代,家里的“肉菜”才多了起来。
  
  如今,对两家人来说,眼巴巴地盼着猪肉上桌的日子早已过去,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郑先生一家已经很少吃猪肉,而李先生家一般都将猪肉当佐料,“虽然每顿都有,但也就是炒菜的时候切一点放进去,不怎么吃”。
  
  “猪肉消费一直都是湖南居民的主要肉类消费,与以前相比,猪肉消费早已由奢侈性消费和季节性消费,逐渐成为大家日常性消费,消费行为由偶尔选择性购买进化到习惯性购买。”武深树说。
  
  有没有钱买,买不买得到,则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紧密相连。在武深树即将出版的新书《湖南生猪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中,他将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的曲折发展阶段,生猪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市场供应十分紧张。第二个阶段为1978年至1991年的改革搞活阶段:由于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生猪养殖积极性得到了迅速提高。
  
  第三阶段为1992年至2006年的结构调整阶段,生猪生产进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逐步由散养向专业化和规模化转变。第四阶段是2007年以来的持续健康发展阶段,生猪产业发展不断走向成熟,正进入向持续健康、提质升级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湖南的生猪产业发展跟全国一样,同样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各阶段发展特征明显。”武深树说。
  
  根据湖南历年的城乡居民人平肉类消费调查资料,武深树发现,尽管湖南的猪肉消费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比如,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也不是稳定的增长型消费,先后有2001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12年出现猪肉消费量减少现象。
  
  他认为,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主要受猪肉价格、居民收入、猪肉质量安全等因素影响。2006年至2007年,全国大范围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生猪出栏量下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居民猪肉消费减少。
  
  此外,从猪肉消费总量看,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量大幅增长,而农村居民的猪肉消费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城镇居民的居家猪肉年消费量为39.63万吨,到2013年增长为91.34万吨,增长1.3倍。而农村居民的居家猪肉年消费量却由2000年的84.22万吨下降到2013年的65.11万吨,下降22.69%。
  
  武深树认为,出现这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猪肉消费量呈逆向增长趋势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城镇居民的人平猪肉年消费量大幅增长,而农村居民的人平猪肉消费量增长缓慢。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大量进城,城镇居民大量增加而农村居民显著减少。2000年至2013年的14年间,湖南省城镇居民增长64.37%;而农村居民则下降了24.47%。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在家吃肉相比,大家在外面吃肉的现象越来越多。
  
  “一方面,因工作单位与家庭住址不在一起,不能回家就餐的职工一般选择在机关食堂或就近就餐;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增加,相互之间的聚会聚餐、宴请用餐、工作用餐等明显增多。户外消费越来越成为居民肉类消费的重要渠道,居民户外猪肉消费量呈上升趋势。”武深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