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王台书市十年辉煌渐成绝唱 如今盼加速转型
10月20日,长沙市定王台书市很冷清。 记者 李健 摄
去定王台买书曾是很多长沙人的“固定节目”。
繁华
定王台,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因思母所筑的高台,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弦歌不辍,是风雅萃集之所。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定王台成了全国闻名的书市。
衰落
电商冲击下,定王台书市繁华褪去,近一成门面关门歇业,还在营业的书摊也是惨淡经营,一店主称5天仅卖了10本书。
求变
管理方曾求变自救,开通“定王台网上书市”,但运营3年后销声匿迹。抱团自救无果,小书商们纷纷自开网店卖书。
方向
未来,定王台书市路在何方?业内建言献策:奢侈品化经营、做“不太像书店的书店”、向“文化百货”方向发展等等。
10 月20日,定王台书市大楼门口,抬头即可看见“全民参与,根治火患”的大标语。走进去,一份“关于对重大火灾隐患实施挂牌督办的通知”被贴在公告栏里,在整改名单上,第一位便是长沙市文化广场——也就是定王台书市。上月,长沙芙蓉区政府宣布,将补助500万元帮助其实现消防改造。
其实,这个昔日享有“全国四大书市”盛誉、曾经号称中南地区最大的“五无”出版物批发市场,自开业以来就一直是长沙市消防隐患重点整治单位。不同的是,昔日繁华已褪去,它就像已过花期的中年妇人,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衰老的迹象。
为何定王台书市会由盛转衰?未来,定王台书市究竟路在何方?
尴尬现状
5天只卖了10本书
新学期开始一个多月,定王台书市内一些主营教辅类图书的摊位有三三两两问价、挑选的客人;而经营文艺类图书的摊位乏人问津,不少店主只要有人路过便会热情招呼。
“开学不久,生意还算不错吧?”10月20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询问一名在二楼经营图书文具的女店主。
“马马虎虎,勉强维持生计。”女店主显然不太愿意聊生意。
下午3点,定王台天和书店的戴乐终于做成了当天的第一笔生意,卖掉一本余秋雨的《何为文化》。此书的定价,38元。“5天10本书,”她一边翻看自己的销售记录,一边无奈地摇头,“真是今时不同往日,生意大不如前了。”
遥想当年车流云集,节假日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在全国都能叫得上名号的定王台书市,现如今它门可罗雀的模样让人不禁有些扼腕。
野蛮生长
从黄泥街到定王台曾无限风光
1994年进入中南工业大学就读的何云,现在长沙某媒体任职,回忆起当年在定王台淘书的经历,他如数家珍,“刚来长沙上学的时候还没有定王台书市,那时候长沙的书市在黄泥街。”
据书市一些老店家回忆,黄泥街书市最初是由部分书商自发形成的版权交易市场。由于当时国内出版发行行业几乎处于政府垄断,而改革开放初期,国民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又十分强烈,种种原因杂糅在一起促进了黄泥街书市的迅猛发展。
不过黄泥街书市在早期由于种种不规范,问题多多。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郑佳明,在长沙市委宣传部任职期间,主导了黄泥街书市的搬迁。在郑佳明发表的一篇博客中,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因为黄泥街的问题,时任副省长唐之享带我们相关人员到北京去,被中央领导谈话,其实是挨一顿臭骂,十几个人灰头土脸地回到长沙。怎么办?”
为了避免长沙书市重蹈当时武汉武圣路书市关门大吉的命运,郑佳明颇费苦心,把书市从繁杂简陋的黄泥街迁到了当时设施较为完善的定王台。
1997年11月7日,在地方政府主导下,黄泥街书市整体迁往定王台。经过8天的试营业,当年11月16日,定王台书市正式开门迎客。从临街而市到搬进高楼,“新妆”的定王台书市较之从前更加规范了,无论是规模或者经营范围都较从前有了提高。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末页
1/3
总共3/每页1
(稿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朱蓉 李庆钢)
(编辑:黄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