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点燃大山孩子的希望 泸溪教师38载执教故事
湖南新闻网湘西1月13日电(通讯员 向晓玲 张言文 符云锦)“偏僻落后,连泥巴都是白色的,穷得叮当响。”当地人这样描述泸溪县小章乡白泥塘村。可以说,这个苗族人世代聚居的村落是被大山一层层“包裹”起来的。就是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里,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好教师——被村里人称为“两脚车教师”的满冬其。
一双脚,踏过38个春秋
满冬其1977年从高中毕业,不管家人反对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领着一个月3元钱的薪水,成为大山里的“孩子王”。
家住小章乡禾曹坳村的满冬其,在村里教了6年书后,于1984年被调到离村子有8里多路的烟竹坪小学任教。他每天都是提前2个小时出发,跋山涉水去教书,晚上又走路回家。
在烟竹坪小学教了两年后,听校领导说大西垅村缺教师,他又主动要求调到大西垅去。就这样,不管多偏远,只要哪里缺教师,他就往哪里跑。
2008年9月,白泥塘小学有位教师退休了,因地处偏僻,没有教师愿意去任教,满冬其又向领导要求调去白泥塘。
“家在最东边,学校在最西边,每天来回足足要走36里路。”满冬其笑着说,“开始领导并不同意调我去,经过多次请求,才同意我去。”
“一到白泥塘小学,我眼前的是破烂的教室,坑坑洼洼的小坪场和一个歪歪斜斜、臭气熏天的厕所,看到这些时,我心里有点后悔。”满冬其苦笑着说,“但是,当我看到孩子们都走出来迎接新老师的时候,心里感动了,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
从家走到学校要走两个多小时,他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有时走到小章乡天才开始亮,因为太早,经常买不到早餐,中饭也就是买一包方便面。”
他穿梭于大山深处,起早摸黑,来来回回,在这条山路上走了一年又一年,不管刮风下雨,不顾多次摔倒和割伤,他坚定地用自己的双脚踏遍大山,放飞了山里孩子的梦。
一双手,撑起孩子的梦
不管满冬其来到哪个学校,学校的桌椅门窗都会变得结实牢靠,旧貌换新颜,修理桌椅对于从小学做木匠的他来说算是拿手好戏。
“那时的桌椅都是用木板钉起来的,学生坐坏了,他就马上找来工具修好,学生都很喜欢他。”与他一起在白泥塘小学教书的覃正其介绍说。
满冬其初到白泥塘小学时,学校破旧的木质教学楼如同在风雨中飘摇的一叶扁舟。木楼上下八间有门方无门板的教室,挤满了挂着鼻涕、穿开裆裤的山里娃。课桌椅缺角少腿,楼板到处是手指大的裂缝。他便当上了学校的木匠,修校门,修窗户,修桌椅板凳,从不叫一声苦。
学校的厕所时常漏雨,一到下雨天就去不得人。厕所里的水溢出茅坑,臭气熏天,学生上厕所都没有地方。于是,满冬其又当起瓦匠,爬上梁顶,一片片换上新瓦。被雨水淋湿过的木梁多处腐烂,有时一踩就断了,他也只能提心吊胆地在梁顶上“检修”。
一份爱,筑起师恩如山
当笔者第一次见到满冬其时,只见他瘦弱的脸上满是笑容,又带着几分山民的朴实,一副老花镜显出岁月的沉淀。
“你们怕满老师吗?”
“不怕,满老师一点都不凶,对我们可好了。”二年级学生符阳说完就害羞地躲到了教室门后。
满冬其像慈父一样关心着学生们,和他们打成一片,哪个孩子没来上学,他就去家访,有时一周要去上好几次。“他们就是我的孩子,打从刚来的时候我就这么想。”满冬其说道。
去年,学校把满冬其从白泥塘调回了离家4里路的大西垅小学。大西垅小学只有他一名教师,还带着两个年级。但在每次学区统考中,他教的班级成绩都在乡里名列前茅。“把两块黑板都用上,让两个年级的学生背对着背坐。这种复式教学,我有丰富的经验。”满冬其笑着说,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常年教书摸索出来的。
白天,他耐心地给学生上课,传授知识,放学后还要匆忙赶回家。“我母亲今年90岁了,年纪太大生活不能自理,我得每天照顾她,给她做饭、洗衣服。”满冬其心疼地说:“我两边都不能放,一边是学生,一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他们都是我的亲人,都离不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