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敢叫荒芜变绿洲――龙潭河耕地抛荒治理模式调查
龙潭河镇,地处慈利县南部山区,全镇21421人,总耕地面积35340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在工业、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比较收益不断下降,导致耕地抛荒现象日趋严重,据2016年初统计,全镇核实抛荒面积达4650亩。如今,不足1年时间,昔日抛荒之地华丽转身,变成膏腴之地,全镇有效治理抛荒面积4580亩,治理率达98.49%。
如此短的时间,是什么使龙潭河镇的耕地抛荒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是不忘初心、重农固本理念以及围绕“三农梦”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释放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精神!
一、摸清底子、找准原因
该镇在2016年3月组织全镇力量,开展了为期15天的耕地抛荒大清理,对抛荒农户、抛荒原因、抛荒时间、抛荒面积和抛荒耕地适宜种植作物等逐户调查、登记造册,准确掌握了全镇抛荒现状。经调查,全镇抛荒面积达4650亩,抛荒率达到13.15%,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村庄空心化――打工成主业,务农成副业。年青人不愿意种田,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
二是农业比较收益低下――种1年田不如打1个月工。以该镇耕地条件较好区域种植一季中稻为例:正常年份每亩中稻产量425公斤,可收益1062.5元,除出农业机械、种子肥料等成本680元,不计算人工成本的情况下每亩纯收益382.5元。按一个四口之家5亩地计算,收益仅1912.5元,根本无法满足家庭正常的生产生活所需。
三是水利设施严重老化。该镇农田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年久失修,汛期不敢蓄水、天旱无水可放,导致耕地旱涝保收没有保障。
四是自然条件消极影响。该镇细毛、金长、文高等村多数耕地位置偏僻,丘块面积小,冷浸田多,机耕道缺乏,因无法进行机械化操作,只能无奈抛荒。
五是土壤肥力下降。随着近年来化学肥料、农药的滥用以及粗放管理,造成土壤有机质、土壤保肥性下降,加上水灾,旱灾等自然资源频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日益贫瘠,对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大,也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六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愈加显现。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行土地分配时,土地要平均分配好坏、搭配人人均等,造成土地零碎化,难以获得规模收益,单一的农户无法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极易受损。再者,土地零碎化也造成土地流转不畅。
二、 主动出击,着手治理
面对严峻的抛荒形势,镇党工委不畏艰难、主动出击,建制度、争项目、找资金,向上寻求部门支持、向下发动群众参与,因地制宜,立即着手治理。
1.重立尊农重农理念。
在社会上轻农贱农的风气越刮越重的环境下,龙潭河镇党工委没有随波逐流,清醒认识到,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根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没有农业的稳定、粮食的安全,一切皆是空中楼阁。正是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镇党工委于年初发出了“以节约土地为荣、以抛荒耕地为耻”的铿锵之音,并以我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准绳,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流转制止耕地抛荒的通知》,着力告诫耕地抛荒的严重后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建立防治耕地抛荒的长效机制。用必胜的意志决心重立尊农重农理念。
2.加大抛荒治理宣传力度。
利用挂横幅、贴标语、出动宣传车、赶集发放传单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农民了解国家涉农政策和镇治理耕地的措施,形成良好的治理氛围。
3.建立防治耕地抛荒的长效机制。
一是筑牢技术服务防线。镇农技站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菜则菜”的原则,引导合理布局,并将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指导科学种田、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应用,全年病虫防治率达到95.3%以上,为抛荒地复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实行村组织代耕制。对承包者无力耕种的,由村组织代为耕种或委托第三方耕代种,收益归代耕者。今年该镇从木村按此模式代耕农田65亩,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果。三是规范良种补贴发放。将各项补贴资金按面积发放给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弃耕抛荒者一律不得享受。
4.建立耕地抛荒责任追究机制。
落实乡镇领导包村、村级干部包组制度,将抛荒治理作为乡村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因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得力,造成耕地连片抛荒5亩以上或累计抛荒超过耕地总面积2%以上的村(居),进行通报,取消年底评先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记过处理。对在制止耕地抛荒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镇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5.着力农田基础设施改造。
由政府牵头、财政投入、多渠道筹资,在郑台、铁树潭、文高、新桥、潘坪等村,整修蓄水塘6口、新建和维修水渠8000余米、新建滚水坝1座,建成旱涝保收良田3700余亩。在竹峪、江星、丛木、渠溶、金坪、大湖、华山、楠木等村,新修机耕道6000余米、简易桥2座,新增可机械化耕种面积2300余亩。改造后的抛荒田当年就恢复了耕种,效果立竿见影。
6.引导土地流转,走规模农业之路。
鼓励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用复耕、转包、出租等方式,把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并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规模发展的,奖;弃耕抛荒的,罚。目前,一批种粮大户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柴从知、吴国建、曾明雄、许忠国等种粮大户今年在全镇流转土地3000余亩,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农户因出让经营权而获得收益并释放了生产力,很好的化解了农户有田无人种、大户连片租田难的困境,达成了多赢的格局。
目前,除去因地质原因难以恢复种植的丘块外,全镇可耕种抛荒面积已全面恢复生产,治理抛荒面积达到4580亩。全镇新增烤烟500亩、茶叶100亩、水稻800亩、玉米2100亩、红薯400亩、花生200亩、其他480亩,创造经济价值3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