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综述:“贷”出一片新天地

23.05.2019  19:44

”出一片新天地

——湖南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综述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奉永成 刘永涛

5月18日清晨,宜章县笆篱镇桐木湾村贫困户李承能就忙着清理猪舍,给猪喂食。

今年生猪市场行情看涨,我们干劲更足。”李承能告诉记者,他跟其他5户贫困户从宜章县农商行办理了30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建起一个年出栏1000头的养猪场,如今,大家全部脱贫,贷款也可以在今年全部归还。

2014年,我省在麻阳苗族自治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内容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产业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我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贫困农户,扶贫小额信贷“”出一片新天地。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02.2亿元,带动6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我省经验,全国20多个省(市)扶贫系统的工作人员来湖南学习取经。

总结“麻阳经验”,扶贫小额信贷全省开花

——贫困户无需抵押可凭信用贷款

麻阳苗族自治县是我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的“发源地”。

该县石羊哨乡谭公冲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2013年,村里想通过发展中草药种植脱贫致富,并联系好了销售公司。但一个“”字,难住了一村男女老少。

穷则思变。按当时扶贫政策,每个贫困村每年有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村里用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动员联系好的销售公司出资5万元,一共2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金存入麻阳县农商行,由麻阳县农商行按风险金额的5倍给予贫困户贷款。68户贫困户贷款105万元种植中草药238亩,一年下来,户均增收1万元。

谭公冲村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金融扶贫”的力量。麻阳苗族自治县探索推出以信用评级为主的扶贫贷款经验,由以往重视“家庭资产”向“信用资产”倾斜,按照贫困农户的诚信度、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3个指标分别按“7∶2∶1”的评分标准评定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以往,贫困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贷款难;没有资金,要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难上加难。”省扶贫办开发指导处处长唐蓉介绍,以信用评级为主导的扶贫贷款,有效破解了以前贫困户没有抵押就难以贷款的难题。

在总结“麻阳经验”的基础上,我省推出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内容的扶贫小额信贷。

一授”,即评级授信,只要无不良记录、有劳动能力,即使再穷,每个贫困户都可获得1万至5万元的授信额度,并由当地发放贷款证。“两免”,是免抵押、免担保,凭贷款证就可申请贷款。“三优惠”,即:利率优惠(按基准利率放贷);期限优惠(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灵活确定还贷期限,最长达5年);贴息优惠(财政全额贴息,最长贴息3年)。“一防控”,即由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防控贷款风险。

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开展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小额信贷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等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就地办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对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

产业、金融实现深度融合

——金融力量加入让脱贫致富步伐加快

立夏过后,宜章县竹源种养合作社的基地里生机勃勃,绿油油的油茶林遍布山间,一只只鹅在养殖基地里引吭高歌。竹源种养合作社是宜章县竹梓塘村5户贫困户在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下组建的,以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为主。到去年底,发起成立合作社的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并带动其他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增收脱贫。

扶贫小额信贷解决了钱的问题。如何用,尤为关键。

将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指导贫困户借助扶贫小额信贷,自主发展或抱团合作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省扶贫办开发指导处处长唐蓉说。

抱团合作发展。由贫困户自愿抱团,合伙经营或成立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将信贷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合作发展产业项目,共同参与生产经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横喇村29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45万元,成立横喇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种植黄桃300多亩,去年实现户均增收4万元。

自主发展。由贫困农户自主选定产业项目,独立生产经营;或在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扶贫经济主体的带动下,自主进行产业开发,扶贫经济主体负责提供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保底价收购。

为让贷款贫困户发展产业更有针对性,我省加强产业指导和服务。以全省近3万名县乡农技干部为中坚力量,以结对帮扶责任人和各金融机构信贷员为基本队伍,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在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一社一企”基础上,积极推进“一户一项目”工程,组织56万名帮扶工作队员进村入户,指导贫困户选准当家产业。

组建5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队,每年选派600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上门服务。整合各类资源,为贫困户开展产业技能培训,目前,全省已开展产业技能培训200多万人次。

扶贫小额信贷“用得好”,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加入,推出系列扶贫小额信贷产品。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02.2亿元,带动6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稳定脱贫。

推出“五步法”,贷款“收得回

——扶贫小额信贷用“”了

我要还款。”今年3月份,龙山县兴隆街道双龙桥村村民施林祥来到龙山县农商行,申请提前还款。施林祥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利用自家田地,办起了生态养生农家乐,生意火爆。原本年底才到期的贷款,他决定提前还。

扶贫小额贷款不是给贫困户的救济款,不仅要放得出,还要收得回,才能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健康发展。

我省不断总结经验,推出风险防控“五步法”,做好风险防范。对于产业经营正常的,督促用贷户提前做好还款计划;对于违规发放或改变贷款用途的,立即中止项目,提前收回贷款;对于项目正常但产业效益尚未体现、还款困难的,灵活采取无还本续贷等方式继续支持;对于因天灾人祸等不可控因素丧失偿还能力的,按程序启动风险补偿;对于恶意拖欠、拒不还贷的,组织有关部门依法清收。

在推行“五步法”的基础上,省扶贫办与省农信联社等放贷银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建立“县为主体”工作机制,将防控责任延伸到乡镇、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发挥银行信贷员、结对帮扶人、帮扶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作用,定期对产业经营情况和借款人生活进行监测分析,对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不利情形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截至4月底,全省扶贫小额信贷到期贷款62.35亿元,已收回贷款55.76亿元,办理贷款展期(贷款到期不能归还,经批准办理延长归还时间的手续)4.3亿元,办理无还本续贷0.64亿元,风险补偿0.28亿元,依法清收1.16亿元,逾期余额0.12亿元,逾期率0.1%。

做好风险防控,扶贫小额信贷用“”了。

我省规定,在脱贫攻坚期内,扶贫小额信贷及续贷、展期各项政策保持不变,已经还清扶贫小额信贷且享受3年财政贴息政策的贫困户,符合再次贷款条件的,可以多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支持市、县设立奖补资金,对按期偿还贷款的用款主体,按贷款额度给予适度产业后扶奖励。宜章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对按期还款的贫困户按贷款额度的2%予以奖励。这些措施,有力推进了扶贫小额信贷在贫困地区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