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病又医心,让沟通成为治结核“良方”
医病又医心,让沟通成为治结核“良方”
——记湖南省胸科医院内三科主任梁珍
很多病人体会过病痛带来的孤独感、无力感。对于家境贫穷的农村结核病人来说,除了孤独和无力外,自卑和逃避也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心绪。湖南省胸科医院内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梁珍20多年来接触了无数的结核病人,她非常了解病人的心思,既治病又医心,对患者深切的关怀让梁珍不断践行着医者父母心的信念。梁珍用沟通为患者搭建了一座座治愈结核病的桥梁,让沟通成为治结核病的“良方”。
医技 率先引入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方法
1989年,梁珍从医学院毕业后进入湖南省胸科医院成为内三科一名结核医生。2003年,科室处于变革时期,梁珍临危受命担任内三科主任。成为整个科室的大家长,虽然刚开始的路走得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梁珍渐渐有了自己的管理思路。在管好科室日常事务的同时,梁珍开始思考如何带领科室向前发展。2005年,梁珍前往广州中山医院呼吸科进修,在那里学习到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糖尿病会加重结核病,而治疗结核病的某些药物又会影响糖尿病的某些药物的疗效,导致血糖有较大波动,所以治疗难度比普通肺结核要大得多。进修结束,梁珍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方法带到医院,内三科成为医院率先开展这一技术的科室。
胸怀 和患者沟通是一种很自然的习惯
不论上班多忙,梁珍都会抽时间来回答患者的问题,不论是病房里自己的病人,还是网站上向自己咨询的病人。和病人的沟通已经成为梁珍一种很自然的习惯。
“大多数患上结核的病人,因为经济条件差,知识水平较低等原因,他们本能地对生病抱有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是传染病,一方面担心治疗费用,另一方面还要想着别人会不会看不起他,心理负担可想而知。”梁珍告诉记者,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人,因为担心被别人发现自己患上结核,甚至连真实名字都不愿让医生知道。
太多类似的患者,梁珍十分同情他们的境遇。“作为医生,你只有多跟他交流,聊一聊病情,告诉他们结核是可以治好的,要增强信心,他们才会慢慢相信你,愿意听你的话好好配合治疗。”作为科室主任,梁珍不仅只在查房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到病房里面去走走。“和病人的沟通其实是一个很随意的事情,就像朋友之间的聊天一样。”梁珍一到病房,患者就会围上来问问病情,她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患者讲解。
与患者沟通除了能够帮助患者治愈疾病,同时也可以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更多的结核病知识。梁珍介绍,结核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很多结核病人因为经济原因,只治疗一两个月后就出院了,过一段时间后又复发。“这样反反复复对病人的身心是一种折磨。医生多和患者沟通,让他们学习结核病知识,有利于彻底治愈结核。”除了聊病情,梁珍也会和病人的家属聊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结核等知识。
仁心 为病人估算费用,帮他们节省开支
结核病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然而病人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为了让病人能够彻底治愈,从病人进入科室的那天开始,梁珍就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家庭条件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必须要为患者考虑,让他们有足够的钱来进行后续治疗。”梁珍自己这样做,同时也要求科室的医生这样做。
正是凭着医者父母心的情怀和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信念,梁珍收获了一批又一批患者的感激和赞许。在“好大夫在线”网站上,梁珍的一名病人写到:“我是湖南人,在长沙工作。2014年底检查发现患上肺结核,肺部显示有阴影和空洞。当时考上公务员,心理压力很大,我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经过朋友介绍找到了梁珍主任,梁主任治疗10多天后,我的情况明显好转,衷心感谢她不断鼓励我,让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奉献 对病人陪伴多,对自家孩子陪伴少
对待患者是医者父母心,对待自己的孩子,梁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因为工作非常忙,有时无暇顾及。梁珍的孩子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到了上小学才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已经在上大学了。7、8月份是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但梁珍告诉记者,20年来几乎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旅游过。梁珍用很多的时间用来跟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替病人排解身心的烦恼,然而她跟孩子沟通的时间却相对比较少。常年累月的生活状态就是她去上班了,孩子还没有起床;她下班后,孩子已经睡下了。作为结核医生、内三科科主任,病房里面的病人梁珍一个都放不下,她时刻操心的是病人, “医生都是这样的,别人也不例外,我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了。”梁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