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脱口秀】八月十五月儿明,古人如何吃月饼?

16.09.2016  04:14

  中秋到,月饼圆!首先祝大家中秋快乐!啥?你还嫌假期不够长?小编想说,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心,吃块五仁月饼,听小编细细道来古人是如何吃月饼的吧!

  

 

  苏轼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意思是说小饼的形状像月亮,吃这个饼,如同嚼天上的月亮,饼的里面还有酥油和饴糖。许多人因此认为苏东坡在吃月饼。然而据温州大学学报所载的《中秋月饼考》,月饼真正成为中秋节的标配是在明代。

  那么问题来了,嫦娥很早就登月了,为什么人们直到明代才吃上月饼?五仁月饼是如何一步步沦为月饼界被黑得最惨的食物的?

  

 

  胡饼可看做是月饼的前身。“饼”最早是作为面食的统称,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谈到胡饼,是一种较大的圆形的烧饼,上面加了胡麻,也即芝麻。

  

 

  魏晋南北朝稍晚一些,饼里已经有馅了。后赵皇帝石勒就喜欢吃干枣、胡桃瓤为馅的蒸饼。也是这个人,因为小名叫石虎,“虎”与“胡”冲突,下令将胡麻改为芝麻,胡饼也变为麻饼。

  干枣、胡桃瓤为馅,这满满的五仁元素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五仁月饼是月饼界当之无愧的活化石……

  

 

  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来自唐朝《洛中记闻》。书中记载道,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至于,这些月饼的味道,现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此前有关胡饼和麻饼的记载,不难看出,这月饼应该是以干果、果仁、酥油馅儿为主的甜味饼。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当时,许多月饼的饼面上还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月饼的形态初具。

  根据史料的描述,当时的“小饼”和“月团”应该更接近于我们现在吃的苏式月饼和京式月饼。这些饼以小麦粉、饴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猪油制酥,口感酥甜。饼馅儿大多有百果、猪油丁、松子、瓜子仁等。也就是说从唐宋时期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五仁月饼雄霸一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到了明朝,中秋习俗开始重视拜月和团聚。拜月需要祭品,中秋时节正好瓜果上市,庄稼收获,所以用瓜果与粮食做贡品,中秋标配的月饼应运而生。因为中秋月圆,所以贡品也要圆形,“其祭果饼必圆”。这样的圆饼象征圆月,所以会在上面印一些图案如嫦娥、玉兔等。并且因为是贡品,要做的更加精美,便与其他日常食品区别开。在祭月之后,民间有分食祭品的习惯,自然要把月饼吃掉。

  

 

  之后,拜月的习俗淡化,月饼的地位反而提升,就这样,吃月饼转而成为中秋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清代,中秋吃月饼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1889年,广州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清香可口,大受顾客欢迎。光绪年间,这家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莲蓉馅的饼点就这样火遍了大江南北。就这样,莲蓉馅儿的广式月饼把传统的五仁饼拍在了沙滩上。

  

 

  就这样,各派系的月饼此起彼伏,占领了中秋消费市场数百年,经久不衰。清人袁枚是五仁月饼的“迷妹”,他在《随园食单》中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

  

 

  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清代、民国时期,人们对月饼的形态也更加讲究,照着模子做月饼成为惯例。模子形状有圆形、方形、莲花形、桃形等,还有兔形、猴子形、佛形、寿星等造型,雕刻得栩栩如生。更令人惊奇的是,有的月饼模子竟然雕刻着古诗。不得不感慨,古代吃货们良苦的用心!

  

 

  江山代有吃货出,各领月饼数百年。如今,市面上的月饼早就打破了苏式、广式的限定,走向了不可控制的道路……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奶酥松露鹅肝月饼、方便面月饼、梅菜扣肉月饼、竹炭月饼、酸辣月饼、极品十仁月饼、韭菜月饼、腐乳月饼、小龙虾月饼……

  僖宗、苏轼、袁枚他们一定想象不到,“西红柿炒豆沙月饼”会成为他们后辈们喜爱的膳食!不过谁又能预料到未来人们喜爱吃什么月饼呢! (新华网江苏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