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演艺圈也有潜规则 家长砸6位数换来个“群演”
现如今,很多家长都在编织“童星梦”,倾尽精力、物力、财力,试图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童星。然而在陪同孩子踏上星途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骗钱的培训机构、狮子大开口的经纪公司,甚至收黑钱换角色的剧组人员。记者近日采访多位家长和业内人士,揭开儿童演艺圈的潜规则。
街头遇“星探” 面试是假要钱是真
1个月前,刘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小宇在蓝色港湾里玩,一名年轻女子过来搭讪,“这孩子长得真帅。”女子自称是一家儿童影视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一个儿童节目物色小演员,见小宇很可爱,想请他去免费试镜。
第二周,刘女士和小宇出现在了望京附近一个写字楼里,里屋放着摄像机,外屋墙上贴满了小演员拍戏或者上综艺节目的照片,还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等着试镜。小宇被带进里屋,刘女士趴在门缝儿观望。“小宇,你在家是怎么帮妈妈做家务的呀?来表演一下。”小宇哪儿见过这架势,两只眼睛只会盯着摄像机,工作人员又重复了一遍,小宇伸出小手,机械地做了两个擦桌子的动作……5分钟的时间小宇就被“放”了出来。
“可能他不太适合表演吧。”刘女士抱歉地对工作人员说。对方的回答却让她很意外:“我们觉得小宇不错,稍加培训就是个好苗子。”随后,刘女士被领进了一间办公室,工作人员把培训价目表递了过来,声乐、舞蹈260元一节课,主持、表演350元一节,要至少交一个学期,也就是最少报40节课,粗略算了算,至少上万块。见刘女士有些犹豫,工作人员又说目前名额不多,要赶紧定下来。刘女士假称回家商量,拉着孩子离开了公司。
揭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所谓的“面试”都是幌子,实际上是通过面试这个形式给家长画一张饼,让家长认为孩子在这里可以星途无限。有的甚至安排几轮面试,让家长感觉孩子真的是层层选拔才进来的。“工作人员一般会跟家长聊天,比如是开车来的还是坐地铁,家住哪里,做什么工作的,实际上是在套家长的背景。”看上去是闲聊,其实他们心里在盘算开什么价码。有的机构跟家长开价十几万,给孩子安排一对一培训,其实就是找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给孩子上唱歌跳舞台词等课程,哄着孩子别哭就行了,一次正式的剧组都没进过。
想见导演 先要“打点”副导演
萱萱从4岁起就开始涉足演艺圈,今年已经9岁的她也算是个老演员了,经常在一些电视剧里看到她的身影。萱萱妈董女士深知经纪公司如何“剥削”小演员,因此这些年一直没有给女儿签经纪公司,只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在朋友圈里寻找一些招募小演员的面试机会。
“前几年还好,如果进组面试,成功几率还挺高,不过这几年不行了,面试完了石沉大海,再找人一打听,人家早已内定了。”董女士说,到目前为止,今年女儿面试过八九个剧组,只有一次成功了。
董女士说,一些走后门的小演员,就算进了剧组,对整组人也是极大的考验。萱萱在剧组里拍戏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塞”进来的小演员。“萱萱正在演哭戏,那小孩就直愣愣地站着看摄像机。”董女士说,有很多场戏都是因为那孩子的演技太差,导致萱萱的画面也被删掉。另外,“塞”进来的小演员一般家庭条件很优越,性格也被宠坏了,戏里戏外和其他孩子打架、抢东西。
揭秘
“在剧组里,一般儿童演员由副导演负责向导演推荐,因此副导演在这方面权限很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剧组的副导演品行不端,可能会向家长收“黑钱”,一般1万元到几万元不等,那么这位家长的孩子就能被列入上报导演的名单之中。“如果不塞钱,可能副导演根本不会让你见到导演,找各种理由就把你支走了。”当然,家长通过这种方式给副导演塞钱也有很高的风险。曾经有个知名剧组拍摄电影,每位希望孩子参与拍摄的家长都掏了5万元,结果片子上映的时候,那些孩子的近镜头全部被删,只留下海滩上几个虚化的、谁都看不出来是谁的背影。
3年交10万 推荐的可能是“群演”
8岁的甜甜是一个有半年多拍戏经验的儿童演员,偶尔会接一些小广告、电视剧的小角色。“孩子喜欢演戏,我也一直想让她能有更多的发展。”于是甜甜的母亲赵女士就为孩子物色了几家经纪公司,但在商谈过程中,她发现这里边“水很深”。
赵女士比较发现,经纪公司与孩子的签约费用从五六万元到十万元不等,这当中包括培训费和包装费,如果赵女士愿意选择交10万元,公司能保证在3 年之内全力为甜甜做推广,但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公司要拿走甜甜片酬的30%,演员自己不能私自接戏。 “他们说只要公司有机会推荐儿童演员,就会率先把这批孩子推荐过去。”签约经纪公司竟然要支付如此昂贵的费用,赵女士最终还是决定不签了。
揭秘
“其实经纪公司就是看中家长不惜重金为孩子争取登台演出以及各种上镜机会的迫切心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儿童演员一般3至5岁适合拍广告;5 至15岁适合拍摄影视剧。现在儿童演员的市场行情大概是,群众演员一天50至300元、特约演员300至800元、角色演员500至2000元,如果名气大还会更高。实际上,经纪公司也要拿钱去疏通关系,为了能给公司里的儿童演员创造机会,会想尽办法垄断一些知名剧组所有的儿童角色。然而,并不是每家经纪公司都能成功,因此有些家长即使交了重金,也有可能换回的是只拍到背影的群众演员。
权威声音
别让孩子“被商品化”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
虽然孩子进入演艺圈成了明星以后,可能改变家庭的生活现状,甚至改变孩子的命运,但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进入演艺圈绝对是弊大于利。
首先,孩子很容易“被商品化”。演艺圈本身就是一个赤裸的小社会,让孩子过早接触成人的价值取向,不利于他们自身价值观的确立。其次,孩子进入演艺圈,被作为商品一样品头论足,过早被娱乐化,很容易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另外,表演是虚化的,孩子过早接触这些被虚化的事物,很可能会将虚化和现实混为一谈,把想象当成事实,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发育不健全。
孩子获得过多的赞美和关注,反而容易让他们变得浮躁和骄傲。但家长有时被“童星”的光环蒙蔽,被功利心蒙蔽,一些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剧组,即使是当个只有一个镜头的群众演员,只要跟男主角合个影,能把照片发上朋友圈,就高兴得不得了,但他们往往很难看到进入演艺圈之后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