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习惯发生变化 预装软件无法卸载 计量准确尚待改进

15.03.2016  12:04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王女士最近被收到的一条手机短信给惊着了。该短信提示她今年3月国内通用移动数据流量已经用完。“我每月套餐中包含1G流量,这还不到半个月,我一个老年人,平时又不怎么用手机上网,怎么一下走了这么多?

      无独有偶,家住陕西的消费者杨先生对自己今年2月的手机流量也很是不解,“不仅没剩还超了不少。”杨先生说,2月的最后几天,他基本没有开流量,只在WiFi情况下使用,最后还是超了约200M。

      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发生在王女士、杨先生身上,相信很多的消费者每个月在面对自己的手机流量通知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

      从去年10月1日起,国内3大运营商开始施行流量“不清零”政策,即当月剩余流量,可转存到下月继续使用。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原本是一件好事,可事实上,不少消费者吐槽流量不清零后,流量消耗速度反而更快。一位微博网友称,不清零以后,800M流量只够用10天。微博名为Night的网友称,今年2月的2G流量竟然还超了,平常一个月1G都用不完。

      如今,手机流量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多数人在享受手机上网带来便利的同时,都会关注自己的流量用了多少,还剩多少。“原来的流量套餐越来越不够用了”,这是很多人的感叹。用户的流量到底去哪了?是自己用得多了还是被悄悄偷走了?

      事实上,国内用户使用手机流量正变得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从近两年国内用户月平均使用流量来看,2014年10月,这一数字还只有192M,2015年10月已经增长到了361.6M。除去年2月用户月平均使用流量比前一月有小幅下滑(与2月时间短有关)外,其他月份这一数字都呈环比增加。特别是因为4G业务的商用,去年1月这一数字更是从2014年12月的205M猛增至287.9M,创造了单月最大的增幅。

      为什么个人用户会觉得自己流量越来越不够用了呢?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认为,导致用户流量增加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用户原因。由于流量使用习惯逐渐形成,且4G流量资费大幅下降,用户资费敏感度减弱,常开数据服务,即使有WiFi时也不切换的现象增加,导致使用流量明显增加;二是运营商网络原因。随着更多的用户更换为4G手机,使用4G套餐,网速更快。原本使用微信、微博及其他客户端页面打开一部分就跳转的现象减少,用户消耗流量有所增长;第三是随着手机屏幕变大、性能变强,新版APP的流量消耗也在逐步增加;第四是部分新版应用有“偷流量”现象,这当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手机中病毒、木马等导致的流量消耗,但更多是由于应用在静默状态下自动连接、更新造成了流量消耗。

      对于以上说法,有的消费者表示并不尽然,他们认为“流量偷跑”事件的根源在于,3大运营商的计费系统和实际运营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对此,记者从运营商处了解到,在确保流量计费准确性方面,他们大致有3个环节。一是流量话单生成。该环节所使用的通信设备主要来自华为、爱立信、中兴等设备厂商,各厂商产品在投入市场前,均必须通过工信部的官方入网检测;二是流量计费。运营商会定期对自身的流量计费进行核查,另外工信部也会对上述两个环节进行稽查,保证流量计费的准确;三是用户上网流量轨迹记录可查。在充分保护和尊重消费者隐私的情况下,运营商可向流量争议用户出示流量详单。“运营商在计费系统做手脚的可能性非常低。毕竟他们面向上亿的用户群,如果有做手脚的部分,技术人员一定可以发现,也会揭露这一点,这是毫无疑问的。”国内软件领域资深安全专家、猎豹移动的李铁军针对“后台修改流量数据”的说法如是说。

      难道偷跑流量者“另有其人”?智能手机上安装的各种APP成为“罪魁祸首”。

      业内人士认为,凡是未经手机用户授权运行的APP,后台私自消耗达到警戒值的流量,均为偷跑。具体来说,部分用户的手机流量跑得快,原因就在于部分APP的恶意越权。所谓APP“恶意越权”,通俗来说,就是APP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譬如在不需要联网的时候联网,把不应该上传的数据上传到云端等。

      维权建议

    有关专家表示,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后台运行,但部分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

    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是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

    首先,消费者手机的流量使用情况,在运营商的官方网站上都可以查询。如果个人用户对当月手机流量情况有所质疑的话,可以自行查询相关数据,如果确实存在差错,可有理有据地找运营商维权。

    其次,法律专家认为,智能手机上安装的所有软件,使用与否都应该由其拥有者决定,特别是连接互联网等产生费用的使用,更是应该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然而,有关组织进行的对比试验却表明,许多智能手机上预装的软件,并没有经消费者主动启用,就在后台悄悄联网,“偷跑”流量,这对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一种侵害。消费者如果发现此种情况,可以到当地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投诉。

    再次,消费者也要防止操作不当带来的流量异常损失。手机方面的技术人士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不要在非正规的渠道下载APP或者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APP,以避免下载到带有恶意木马病毒的APP。二是在有WiFi网络的时候,主动关闭手机的移动数据功能,以防在WiFi信号不佳时手机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使用流量上网。三是在一款APP使用完后,要记得完全关闭而不是简单地退出,一些APP在后台运行也是会消耗流量的。另外,定期清理内存也是一种不错的习惯。四是在安装一个新的APP时要注意提示中出现的权限,尤其是有没有与其功能明显无关的权限。另外还可以在安装时,主动关闭一些软件的推送功能。

    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以利用安全软件使用“流量监控”功能,查看和限制所用流量。当你觉得手机流量莫名其妙增加时,应该查后台应用,例如定位位置的软件可能一直都在消耗你的流量。用户还可通过订制运营商提供的“流量加油包”和“双封顶”服务,避免流量过高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选购指南

      如何选购智能手机

      目前,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呈不断上升之势,这也使得山寨机或劣质高仿智能机不时在市场上出现,再加上智能手机销售平台的多样化,消费者稍不留心,就会存在购买山寨机的风险。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消费风险呢?渠道选择至关重要。

      首先,从电子市场选购产品。不管以前还是现在,电子产品市场依旧是智能手机销售渠道主力中的主力。在这里购物,要首选品牌,其他做辅助。

      其次,从通讯器材专卖店选购产品。这里销售的产品以传统智能手机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一部分传统手机制造商在这一领域拥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和齐全的商品,且销售人员非常专业。

      第三,从家电连锁专卖店选购产品。连锁家电专卖店拥有其他渠道所不具备的雄厚资金实力和强大的市场开发运营能力,使得智能手机的上游厂商也给这类销售渠道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会与各大手机厂商签订各种协议,从而以优惠价格销售产品。

      第四,从传统百货商场选购产品。目前,不少传统百货商场都有电子产品销售专柜,只不过以大型电子产品为主。虽然智能手机产品也这里的销售在减弱,但其产品质量可以保证。

      第五,从网上商店选购产品。目前,网购已成为一种消费潮流。但在网上购买智能手机,一定要去正规的店面选购,如生产商自己开的网上商店和以京东、苏宁等为代表的零售商建的自营店,这些店铺经过了官方的资质认证,销售的产品安全可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通过以上几种渠道都可以购买到正品智能手机,但不排除智能手机在制作过程会出现一些小差错。多数智能手机是在使用一定时间之内发现问题的话,是可以直接换一款新机或是退货的。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