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铸就小康路
春分时节,笔者驱车来到了群山环绕之中的新化县奉家镇渠江源村,一条条长长的茶树带按等高线环侍,茶树和松涛相偎相依,碧绿连绵,茶园如墨绿的壁挂,在山坡间流淌。正值春茶采摘时节,在层层叠叠的茶树之间,点缀着身穿鲜艳服装、腰挎背篓的采茶姑娘们,她们灵巧的双手在茶枝上上下翻飞,好一幅茶园美景。
来到位于山顶的紫金山庄,走进大厅,阵阵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一个身形清瘦的中年男子正在忙碌着,他叫邹寄岗,是湖南紫金茶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专门负责在基地收茶和茶园的日常管理工作,每个月能从公司拿到近3000元工资。他家因有身患帕金森症的母亲和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而致贫,前几年,靠四处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自从进入紫金公司上班后,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并于2018年成功脱贫。在当地像邹寄岗一样在紫金公司上班的贫困户还有很多。紫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了高标准有机生态茶园6000亩,公司结对帮扶了渠江源村、坪上村、瑶家村、横南村、向北村、上团村等7个村共298户贫困户1075个贫困人口,解决了就业岗位300余个,实现贫困户每人年增收2000元以上,助推了渠江源村“万亩茶园亿元村”“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发展。
紫金公司只是娄底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主导产业稳增收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增收脱贫。娄底市抓住了产业这个“牛鼻子”,为精准扶贫添加了强劲动力。
冷水江市三尖镇光明村7年前还是当地有名的省级贫困村,黄桃基地的落户,不仅使村里闲置的荒山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更让村里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产业临时用工,租金、分红和产业工资撑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目前,当地共发展“水云峰”黄桃4000余亩,通过“市场+基层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六位一体的产业管理和扶贫开发模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0年前的600元增至如今的21000元,年集体经济收入也由“零”达到如今的近10万元。村里的66户贫困户214名贫困人口已有62户207人高质量脱贫,贫困综合发生率降至0.35%,该村已脱贫出列。
和冷水江的优质水果产业一样,新化县的茶叶产业、双峰的辣酱产业、涟源的中药材产业、娄星区的休闲果蔬产业,近年来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以“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依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长效扶贫主导产业,为贫困农户提供了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
产业延伸促产业增效
有了产业基础,娄底市各地又在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上做起了文章。新化县“以旅兴茶,以茶助旅,茶旅融合”,全县以茶叶与旅游融合的基地有近10多处,建设茶旅融合示范基地3处,发展茶餐饮、茶馆企业45家,茶叶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10.2亿元,茶业产业从业人员7万多人,带动贫困农户4100多人。奉益明是紫金山庄的厨师,每月固定工资5000元,家里的3亩地也流转给公司做茶园,年底还有分红,2019年他成功脱贫。
双峰县通过发展辣酱产业,建设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12个,辐射带动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有小麦基地2个、糯米基地2个,面积超过6000亩;建成大豆、刀豆、地蚕等基地种植面积4000亩;扶植专业种植合作社(村)50个,每亩农产品助农增收2000元左右,全县助农增收1亿元。
政策引导助创业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娄底市出台各种激励政策,积极引导贫困农户自主发展产业,依靠政策和自身努力脱贫摘帽。
邹传洪是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村民,他所在的下团村是古桃花源景区所在地,这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古色古韵,以前因“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当地依靠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旅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看到村里的变化,邹传洪也跃跃欲试,2015年他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加上自己从亲朋好友处筹集的资金共计3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小型农家乐。一到旅游旺季,12间客房天天爆满,每年的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2016年成功脱贫。
“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现在的日子比蜜都甜。”笑容满面的邹传洪如是说。
为了鼓励贫困农户创业,新化县印发了37个种养产业品种的《种养产业扶贫技术手册》5万多册分发给贫困农户。2019年,全县发放贫困户自主产业奖补资金1.6亿元,实现产业奖补全覆盖。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产业,人均产业奖补1800元以上,贫困人口人均增收在2500元左右。
2019年,娄底全市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近9亿元,其中财政投入4.5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396个,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农户304200人,有劳动能力贫困农户100706户,占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总数的100%。
招商引资强脱贫力量
内引外联,双管齐下。娄底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娄商返娄,引进外地企业来娄兴业,并引导参与产业扶贫,为产业扶贫提供新鲜力量。主要通过就地吸纳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订单农业拓展农产品基地、土地流转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如三一重工、五江集团,以优先吸收当地贫困人口就地稳定务工为主,累计安排贫困人口8000人次,年人均务工收入在2万元以上;回春堂药业、肖老爷食品、邬辣妈食品、康麓生物等加工型农业企业,通过基地建设,累计带动贫困农户1.8万户,贫困农户年人均增收1350元以上;博盛生态农业、忠实农业、桥头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流转贫困农民土地1万余亩,吸纳当地贫困农民就业2.5万人次,受益贫困人口年人平增收2700元。
把产业扎在家门口,实现人不出村、在家脱贫。如今的娄底,几乎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市原有贫困人口54.22万人,截至2019年底,累计脱贫52.45万人(2019年脱贫8.1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5%,498个贫困村(含9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这片湘中宝地上,处处可见,一座座生产繁忙的加工厂,一个个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区,一片片葱郁茂盛的茶园、果园,一家家生意红火的民宿和农家乐,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