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男孩拜师学唱长沙山歌
陈克辉师徒二人在乡野间放开喉咙,唱起山歌。 廖真怡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8月17日讯(记者 廖真怡)“山歌易打口难开,仙桃好呷树难栽;白米饭好呷田难作,鲜鱼好呷网难开啰……”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前,在长沙县的山间地头,随处都可以听到这样淳朴、动听的山歌。而现在,长沙山歌却面临着可能失传的困境。
昨日,在长龙街道,5岁的李多智走到72岁的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行拜师礼,念拜师词,并虔诚地递交拜师帖,正式师从长沙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陈克辉,一老一少共同许诺将长沙山歌发扬光大。
爷爷是山歌能手,从小耳濡目染
“春季劝男要作田,劝男莫把姐来缠,我的哥,你借人家一石要还一石二斗五,扯了扁担丢了箩,鸳鸯枕上劝情男……”阳光明媚,人们正埋头在水田里插秧,劳作间隙,一阵悠扬的山歌响起,引来身旁或远处劳作人的对唱,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山歌响彻在田野上空和山岭之间,一派其乐融融的生活气息……这样的场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长沙地区的春播时节是最常见的一幕。
“那个时候,不管是插田、砍柴还是做其他农活,大家都喜欢唱几句山歌。”陈克辉说,“只要哪个一开腔,大家就跟着唱起来。”回想起当年欢快、热闹的情景,陈爹爹忍不住放开歌喉唱了几段。高昂、嘹亮的音调入耳,配合着传神的表情、动作,陈克辉仿佛又置身于当年的劳作中。
作为长沙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陈克辉可谓是从小在山歌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祖辈们都会唱山歌,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他告诉记者,爷爷也是山歌能手,在当地很有名气。“5岁时就跟着爷爷早起去山坡上练嗓子,学习咬字提气。”谈及起小时候的练功时光,陈克辉依然记忆犹新。
长沙山歌多为即兴演唱,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据陈老回忆,当时有一个名叫王振清的开明绅士,曾是程潜的老师,在其60大寿之时,看到给自己祝寿的仙桃和满桌的大鱼大肉,转身一瞥,发现农民在烈日下种田汗流浃背,于是即兴写下了一首山歌《山歌易打口难开》。那时,陈老的爷爷陈树林还只有10岁,王振清一看他齿音清楚,便要其打歌,“山歌易打口难开,仙桃好呷树难栽;白米饭好呷田难作,鲜鱼好呷网难开”一句一直言传至今。
“长沙山歌与劳作人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紧密相连,多伴随劳动生产即兴演唱。”在陈克辉看来,长沙山歌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内容涉及节庆民俗、田间劳作、男女婚恋等多个方面,生动活泼的唱词和独具韵味的曲调,是长沙本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用最质朴、最原生态的形式把长沙地区的风土人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广泛流传于长沙地区的山歌,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根据《长沙山歌》一书记载,长沙县属楚国辖境,深受楚文化的侵染和影响。从屈原根据这一地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
免费开办培训班,古老山歌焕新生
昔日口口相传,薪火旺盛的长沙山歌,在经历时代变迁的洪流后,如今却是一幅“躲在山沟里,藏在泥土中”的景象,原汁原味的山歌传人寥若晨星。“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山歌开始冷清,能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传承断层,是陈克辉最直观的感受,“唱山歌和听山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许多人甚至不晓得长沙县还有山歌。”
免费开办培训班,收集整理山歌词谱,欣慰的是在陈克辉的坚守下,了解山歌,愿意学习山歌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加上刚拜师的李多智,现在陈克辉门下已有19个弟子。“唱山歌还能长寿呢,站在山坡上唱一唱,提气醒脑,心胸特别开阔。”在陈克辉的带动下,周围不少人也跟着学唱,成了长沙山歌的忠实粉丝。
虽已是72岁高龄,如今陈克辉没事儿的时候依然喜欢在田间地头转转,走访采风,为创作山歌积累素材。“山歌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加入新鲜元素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才行,这样才能让山歌焕发新的生命力。”《环保新风》《长龙街道喜事多》……百余首曲调优美,辞藻生动传神“接地气”的原创山歌在陈克辉的笔下诞生。“生命不息,传承不止。”对于未来长沙山歌的发展,陈克辉满怀憧憬。
[编辑: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