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违规服务“首付贷”并未绝迹:名变实不变
央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记者周益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期,深圳、上海、北京等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升,一些风险因素也在萌芽,比如,不少担保公司、房地产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给购房者提供“首付贷”等服务,无形中将首付比例降低,埋下融资风险的隐患。
开发商及房地产公司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合作,给首付资金不足的购房人提供贷款服务,被称为“首付贷”。包括央行、中国银监会在内的金融监管部门,都在密切关注相关问题,两会期间,央行明确叫停此类业务。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一些城市,以“首付贷”为代表的融资行为依然存在。
按照国家规定,一手房首付款比例应不低于20%至30%。但是,有数据显示,在部分房价上涨较快地区,首付贷的运用可让部分购房者实际首付比例降至10%。
2月23号,上海市消保委约谈多家中介公司,其中,链家被点名给客户提供高额利息贷款的行为,超出业务范围,引发关注。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明令禁止此类行为。
我们在这个问题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自办的这个经营业务,他没有符合相应的资质,是违法从事经营业务。而且这里面还存在着他自我融资、自我担保,敢资金池的这个现象。不仅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所以我们会结合这个,与相关部门一起,开始进行清理和整治。
此后,北京、深圳、广州等地都开始对首付贷产品进行摸底调查。昨天,央行南京分行、中国银监会江苏监管局明确:“客户的首付款不能来源于借贷资金”。但三令五申之下,记者调查发现“首付贷”现象依然存在。
在记者走访中,深圳几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对“首付贷”都毫不避讳,深圳南山区大学城片区附近的中原地产门店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办。
中介:首付不够差多少了,可以借可以贷款。比如说你买一套首付需要100万的房子,你手上只有70万,然后再到我们公司借30万嘛。
记者:那我需要什么抵押吗?
中介:不用抵押啊,你这个房子,不用抵押啊。
记者:现在还能办吗?
中介:能办啊,在我们公司有什么不能办啊。很多银行不愿意做房贷其实,他们没什么利润。
记者:那这钱是你们公司自己的?
中介:对,我们公司自己的。我们公司七八年以来,一直都没向银行借过钱。
这位中介甚至表示,即使不是通过他们买房,依然可以提供相关服务。
记者:就是我在别家买房也能在你家贷款?
中介:嗯,就是利息比较高。本来我们这种产品就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客户,提供的一种服务,其实赚钱也不是很赚钱,只是一种服务而已。
记者:那岂不是很多炒房的人能用这个来炒房?
中介:对呀,也有啊。
记者:首付贷最高能给到几成?我没有抵押。
中介:两个人贷款,两个人可以50万。
一些地方,“首付贷”改头换面,借款本质不变,以其他名目出现。辽宁沈阳万科明天广场的销售给记者提供了一个《首付贷产品对比表》,其中一家名为“低低买房”的业务员昨天告诉记者:目前可以操作“消费贷”。
业务员:我们是属于家园云贷,是世联的,这个不属于首付贷,我这个属于家庭消费贷。我们一般就贷总房款的10%。
而在北京,中介公司虽谨慎得多,链家、我爱我家等连锁中介机构的多个门店业务员都表示,“首付贷”已经不做了,但一些业务员告诉记者,质押贷款仍然有操作空间。我爱我家北京西城区月坛附近的门店一位业务员说:
中介:你要这种质押的话比如我们和他们可以先垫给你,但这种周期就短了,比如说几个月。
记者:你们现在还能做吗这种?
中介:不是说绝对不行,现在风头比较紧。
记者:比如说我卖房子的,然后卖了一套,那套房款没来呢,我想先那个,这种中转?
中介:这种可以,都可以现在。我跟你说现在,上海那边刚查完,现在查的比较严,公司不让做也不让说,反正要是做也可以,垫资啊这种都可以。
首付贷等房地产融资形式的出现,让一些换房者可以临时周转资金,但是,背后的隐忧却不能忽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院尹中立说,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按揭贷款之所以需要买房人提供20%或者30%的首付比例,对于银行来说,就提供了一个资产安全的安全垫。也就是说,资产下跌20%或者30%,银行都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如果首付比例过低,对于银行来说,资产安全性就下降很多,如果首付比例调整为5%或者10%,意味着房价如果下跌5%或者10%的时候,银行就成为最大房东,因为所有的买房者都会把资产抛售给银行,不愿意再承担继续偿还贷款的责任。如果首付贷在住房金融市场越来越盛行的话,银行的住房按揭风险就会无限放大。
高额的利息回报加上可以促成房产交易,让不管是房地产中介还是与其合作的第三方,甘愿冒险进行违规融资服务,背后是几方对于房地产市场走势的乐观态度,如果房价回调甚至下跌幅度过高,就会触发金融风险。尹中立认为,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是可控且应该控制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自己的储蓄账户里支付的还是别的地方借的钱,很容易从交易记录里看出来,银行不愿意做是另一回事,但是技术上很容易实现,并不困难。
禁止之后依然存在或变身存在的相关融资产品,何时能彻底叫停?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