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紧扣“一带一路”战略需求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

17.01.2017  19:02
    近年来,我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了装备产能出海、对外贸易提升、引资引技升级、基础设施联通、服务平台构筑、人文交流拓展“六大行动”。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物流业从幕后走到前台,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物流人才培养也面临新课题、新挑战,需要创新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亟需大量物流人才。


  伴随一大批投资贸易、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一带一路”沿线物流产业蓬勃发展,正加速走向供应链化、信息化、国际化,对新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明显加大。


  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建立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上的跨国物流供应链,需要适合国际市场流通的商品,需要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的国际物流网络,需要进行生鲜产品物流、药品物流、危化品物流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展销也需要工程物流、应急物流、会展物流、特种物流的同步跟进。同时,企业开展国际融资、结算、风险评估、仓单质押等业务,也需要大批物流供应链管理人才。


  以提升物流信息化为关键的现代物流技术人才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了“物流业+展贸业+电商业”综合业态的全新发展。积极构建国际商贸港、国际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可提高现有产业和实体经济的物流效率,带动商贸、运输、金融、 旅游 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而物流大数据信息处理、物流云平台运作与管理、物流装备自动化智能化,都需要大批掌握先进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以适应物流国际化为要点的现代物流商务人才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多向辐射的国际物流需求,为 湖南 产品和资本“走出去”提供了平台,也给物流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但多数物流企业对“走出去”缺乏认识,缺乏实战经验,更缺乏国际商务人才。而我们在境外建设的一批经济合作区,也急需能借助“互联网+”展国际物流市场拓展、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专业人才,以更好服务于企业“走出去”。


  ——当前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物流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一方面是巨大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各类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从物流人才需求方来看,企业招聘回来的大部分毕业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毕业生对实际物流业务不熟悉、对操作物流设备设施不熟练、 信息技术 能力跟不上,导致企业对其培养期较长;再就是物流岗位人员流失率较高,很多学生对物流基层工作环境不适应,难以坚守两年以上。从实际情况看,物流基层工作人员大部分还在从事传统的体力搬运、手工登记纸质仓储物流信息,信息化水平低,物流效率自然难以提升。


  从物流人才培养方来看,尚未形成与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紧密对接的成熟培养模式。因此,建设一流的物流院校(专业)进行示范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正确定位应该不仅仅是物流人才培养方,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充当物流行业的助力者与引领者。比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大数据运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物流机械自动化、智能化,将是以后提升物流效率、创新物流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只有就此开展密切的校企合作,才能更快更好将物流先进技术有待推广应用开来。


  ——高职院校应成为湖南物流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切实加强校地融合,与物流园区创新共育物流人才。与省内综合保税区和大型物流园区开展深入合作,一来可以解决院校因为物流实训设施设备占地面积大以及采购费用较高的问题;二来园区内物流企业较多,可以接纳学生成建制顶岗实习。


  依托物流校企共同体,打造物流人才订单培养平台。针对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供需信息不精准、校企对接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可推动湖南商贸物流领军企业和全部4A级以上物流企业与湖南现代物流职教集团结成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采取柔性订单模式培养高等技能型物流人才。


  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乐业、敬业、专业。从专业认知入手,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大物流的背景与前景,培养其浓厚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情怀,塑造学生坚持、敬业、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教、师傅带,让学生把握物流岗位成长规律, 努力成为卓越的物流“名匠”。


  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教育合作,开展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物流商务人才以及物流师资培训,将物流高职院校打造成服务各类“湘品”和湖南物流业“走出去”的智力支撑平台,打造成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资源储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