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铁一中:《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生态德育”建设情况
4月9日,《中国教育报》以《守望德育真谛, 风景这边独好》为题,报道我校“生态德育”建设情况。
附原文:
守望德育真谛 风景这边独好
——记湖南省长沙铁路第一中学“生态德育”建设
在有着“立三湘于中天,得天地之灵韵”之称的美丽星城——长沙,喧闹繁华的火车站附近,深藏着一所宛如碧玉的三湘名校——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有着近60年办学历史的长沙铁一中,沉淀的悠久文化底蕴,深深感染并影响着一代代教师和学子,孕育着桃李飘香的满园春色。
近年来,在长沙市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长铁一中努力践行“为学生的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秉持“生态教育”办学思想,恪守“明理诚信”的校训,坚持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积极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探索实施以“生态校园、生态课程、生态体验”为主线的“生态德育”创新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在社会上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生态校园
营造诗意栖居的校园环境
漫步在长铁一中的校园,目之所及,是大片的绿化带,芳草如茵,绿树葱茏,小径纵横;亭台掩映,莘莘学子,课余饭后,漫步其间;即便是课间10分钟,也会有许多学生在教学楼上凭栏远眺,养眼怡情。
“一湖烟雨伴楼台,几处蝶鸟听书生。”长铁一中优美的自然生态,无声胜有声,使师生耳濡目染。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经渐渐融入长铁一中师生的血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校园,给学生一种优雅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的精神鼓舞。学校于细节处精雕细琢,名人画像、佳言警句、碑石雕镂等成为长铁一中生态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进一步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最终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的合格公民,这是长铁一中的育人目标。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学生、教师的成长。正如曾庆桂校长所说:“长铁一中以科学的精神塑造人,以人文精神熏陶人,以生态氛围感染人。”通过生态教育活动,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自由、灵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健康、主动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和谐的人。这一切,长铁一中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谈上,而是一点一滴落到实处。
生态德育
让心灵沐浴芬芳
长铁一中把生态校园建设与学生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生态德育为引领,着力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创造性地走出了“生态德育”实施之路。
在曾庆桂校长看来,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德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生态德育,就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目标,以人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的内心和谐发展为核心,以序列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整合一切促进人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通过人的自主教育,获得最优化发展,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体系长效机制的一种德育模式。
为此,长铁一中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长铁一中在提供丰富的校本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基础上,取消“三好”学生和“优秀教师”评选,评选“八星”学生,即“文明之星”、“学习之星”、“服务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文学之星”、“科技之星”和“实践之星”。在教职工中评选“五星”教师,即“教学之星”、“导师之星”、“服务之星”、“科研之星”、“青蓝之星”和班主任特别贡献奖。每年定期评选一次,并举行隆重表彰。多元评价,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师生,使长铁一中的师生多元成长,自信阳光。
长铁一中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形成了“一体双翼”的德育新模式,即以导师为主体,以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为双翼,构建适合师生发展的文化生态,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确保“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个个当导师、学生人人受关爱”。导师从“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里疏导、生活指导”四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
学校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贫困生助学金发放制度,每年在争取政府资助经费的同时,还自筹资助经费50余万元。而对于身体残疾、智力有障碍的学生,曾校长认为:“他们的存在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坚守“不拒绝、不歧视、不放弃”的原则,多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和关爱。例如,学校曾有一位学生患有严重的自闭症,需有专职人员陪读。但他自进入长铁一中,学校就开始了对他自理能力的培养。从教育处主任到年级组长,从班主任到班干部,都是他的保护神。现在这位学生不仅不需要陪读,而且能自己乘坐地铁上下学,跟老师和同学沟通也慢慢顺畅起来。孩子父母对学校感激不尽,称赞学校给了他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精神的港湾。
在长铁一中,有一个不成文的爱心约定,每年学校都会举办“爱心义卖”活动,筹集“爱心基金”,资助城郊贫困学生和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倡议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和很多家长的支持。目前,这个行动成为了学生们校园生活中一道充满温情暖人心的亮丽风景。
班级是学校的组成细胞,同样是生态的个体,是构建“两型”校园的有效着力点。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的“两型示范班级”和“两型示范学生”评比,通过对日常的常规考核,“两型”主题班会开展,“两型”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综合考量,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两型示范班级”,和“两型示范学生”,发放荣誉证书,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
走进长铁一中的每位师生,都沐浴着充满关爱、平等、和谐、阳光的校园文化生态。可以说,长铁一中的生态德育有效地增加了师生们的生态阅历,唤醒了他们的生命梦想,激活了他们的生态潜能。
生态课程
让智慧轻舞飞扬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要将生态德育纳入学校教育轨道,长铁一中人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生态德育课程,一方面有利于丰富生态德育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两型”校园的创建。基于此,长铁一中积极创建了“两型”校本课程,并时刻注意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两型”知识和理念,从而构建起“阳光、开放、向上”的课堂文化。
在学科课程中,探究“两型社会”理念,传播有关“两型”社会的科学知识,探索实现“两型”社会的方法。一是利用生物、地理课学习和探究生态链各种物种、类群、各种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学习和探究环境与环境、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利用物理课、化学课等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创新思路;三是利用政治课、语文课,采用讨论、辩论、读故事谈体会、写作小论文等形式,探究“两型社会理念”。如,就下面的句子进行讨论:“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把关爱自然地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就“两型社会如何追求真善美”或“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生存智慧”开展演讲活动等等,学校多措并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善恶感、生态良知感、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义务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天下环保,人人有责”。
通过生态德育课程的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遵守最起码的生态道德规范做起,激发了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促进生态道德品质的自觉生成,使他们不断提高生态道德行为能力。
生态体验
让生命如花绽放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和“体验”的理念交互融合,并成为新德育的理论识破点与实践生长点之一。“生态体验”注重学生自己在生态活动实践体验中形成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和尊重自然,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德育工作一直以来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针对性不强。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操作性,就必须变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多感受、多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铁一中的生态德育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态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年“向雷锋学习”纪念日之时,长铁一中都会组织学生成立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开展“学雷锋,做环保卫士”活动。通过开展环保宣传和参加社区劳动实践,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养成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建设环境的美好情操。
为使学校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规范化,长铁一中选定湖南博野有机农业示范园作为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学生们定期走上田头,参加有机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学习掌握简单的农事操作技能;了解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区别,带着好奇和求知欲,在这个崭新的大课堂里体验,学到了许多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学校建立农业实践活动基地,也使土生土长的城里孩子有一个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的新途径。
在生态德育的引领下,长铁一中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或授予“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汩汩流出的活水,正是长铁一中坚持“生态德育”的办学特色。在这里,学生阳光起来,教师幸福起来,整个校园焕发着勃勃生机。(李 强 孙晓燕)